文化|中国地域黑的由来
1
地域黑,是指某一个地域的人瞧不起另一个地域的人,是一种狭隘的地方观念,一种陋习。——放大了说,是没有国家观念。今之地域黑多以省属为划分,因为自元代形成省级行政区以来,沿续至今,每个人的地域标签,通常被称为某省人,如河南人、山东人等。若一省之内再加地域区分,则以所属之市——相当于旧时的郡、州、府,如梅州人、潮汕人等。
中国人的地域观念,自夏商周即以形成,当时先进的中原地区文明,将落后的四方诸民称为戎、狄、蛮、夷。周代将全国分为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汉书》将宾服写作绥服,绥靖一词即来源于此。
周朝时中国以雒邑为天下之中,且夏、商之都在中原,故中原又称禹甸。古人以邑为一邦之中心,周人将商称“大邑商”,自称“小邦周”。商朝大邑有殷、朝歌,周人大邑有镐京、雒邑,分称宗周、成周。
周邦之中,又分邑、县。县为邑之野,周朝将邦之野分为百县:“遂人掌邦之野,以土地之图经田野,造县鄙,形体之法。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于是就有了乡遂制度。周代的乡指城郊,乡内之人称“国人”,如鲁国有三郊三遂,也即三乡三遂。
依周礼,“乡下人”指城邑之外的国人,即城市郊区居民,是优于县人的。后来乡遂合称,这就有了“城里人”与“城外人”之分。一县分五鄙,一鄙分二十里,故县人又称鄙人、下里人。再后来到了春秋战国,县有县城,也称邑,城外人有野人、山人、鄙人、乡人、里人等各种称谓。
所以,最早的地域黑是以地区或城市为中心,产生戎、狄、蛮、夷或野人、山人、鄙人等各种称谓。在孟子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之前,野人、鄙人还没有被黑的意思,但是后来就出现了草民、贱民、流民、流氓等各种贬称。
2
古语说“人离乡贱”,这主要是针对流民而言的,至于缙绅士大夫之流,则被称为“衣冠南渡”。
中国第一个大分裂时期是南朝、北朝。因为南朝、北朝敌对,南朝宋国文人沈约在编国史《宋书》时,创《索虏传》以记北魏史事。随即,魏国史书《魏书》也编《岛夷传》以记南朝史事。两国正史,分别称对方为索虏、岛夷,这是中国以南、北为划分的地域黑的形成。
汉代凿空西域,称西域人为胡人,并没有地域黑之意。自秦汉一统南疆,称南方人为蛮,也没有地域黑之意。但戎狄、匈奴、岛夷、索虏仍带有明显的地域黑。隋唐,最明显的地域黑是蠕蠕、倭国,但只是针对外国的,并不指对中国人。唐代,将云南一带妇女称“菩萨蛮”,并渐至形成词牌,菩萨蛮是美女的象征,也有了小蛮腰一词。
自强汉、盛唐,一直经营南方,直至南越,蛮早已不再是贬义了,越也不是贬义,夷之称谓,渐被用于海外、国外之民。
中国第二个大分裂时期是南宋与金。这一时期,民族英雄岳飞甚至称金人为胡虏、匈奴。元统一中国后,将国人分为四等,分别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再一次在国家层面上形成地域黑。
在元代蒙古语中,“南人”被称为“蛮子”,“汉人”被称为“汉儿”。元代的南人主要指最后征服的南宋遗民,汉人则指较早征服的北方汉人,故汉人也包括四川人、云南人、契丹人、女真人、高丽人,而南人还包括河南人、山东人。
所以,南、北地域黑是国家南北分裂时统治者挑起来的。而在我国最早的分裂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反而没有诸侯国之间的地域黑。自周王朝提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后,封建诸国其实都属中国。春秋时期的地域黑只是中原国家把荆楚称为荆蛮,但是在楚国、吴国争霸中原后,这种地域黑也就消失了。
3
既然元朝将河南、山东居民也称“蛮子”,那么后来又是怎么变成“侉子”的呢?原来,自秦汉中国大一统后,“秦岭-淮河”一直被视为南北的分界线,这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气候上的。
著名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是春秋时期就流传下来的有关南北气候、水土差异之说,之于语言发音,南北也存在极大差异。
明、清两代,中国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一是明代的山西大槐树移民和“江西填湖广”,二是清代的“湖广填四川”和客家人迁两广。
伴随官方强制移民的,还有民间移民。清代两百多年,中国人口翻了好几倍,民间移民更是频繁。此外还有因为天灾、兵乱引起的百姓逃荒以及官员、商人、士人游历,也极大地促进了人口交流,特别是语言交流和文化交流。
移民带来的根本问题就是土地争夺和资源抢占,必然会引发社会矛盾,产生地域黑。吉卜赛人、犹太人之所以不受待见,无不与此有关。而中国移民,或为去乡下需要土地,或为去城里需要务工、经商,与当地原居民产生矛盾。如清末广东省,广府人与外来客家人发生长达十几年大械斗,死伤过百万。河南省由于长期遭受黄河水患及兵灾,逃荒及移民最多,也是被黑得最狠的一个省。赣语方言中有“又皮又侉”,侉即指北方来的客家人。赣州是客家人进入广东、福建前的中转站,是最早的移民城市、地区,而广东省内的客家人中转站是梅州,广州是广府人的核心城市,同时也是一座移民城市。
“蛮子”在元朝被作为一个社会等级划分,但其实这个词出现的很早,最早见于孔子《春秋》。而“侉子”一词最早记载于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侉子一词使人想到北方人身材高大,今流传很广的一个方言词汇叫“拉侉”。
南、北之黑,无外乎南蛮、北侉。北方人嫌南方人秀气不够豪爽,女人嗲、男人不够爷们;南方人嫌北方人邋遢、心大实诚,男人糙哥一枚、女人也不温柔。我的家乡地跨淮河、不男不北,长大后离家出门时,父亲曾告诫我说:“宁与侉子拚大刀,莫与蛮子拜结交。”父亲从未出过远门,他的言语也是民间流传之语。信阳人分信南人、信北人,风俗迥异,合称“豫风楚韵”。
至于省际之间地域黑,早在清初小说集《坚瓠集》中即有叙述:“各省皆有地讳。莫知所始也。畿辅曰响马。陕西曰豹。山西曰瓜。山东曰胯。河南曰驴。江南曰水蟹。浙及徽州曰盐豆。浙又曰呆。江西曰腊鸡。元时江南亦号腊鸡。福建曰癞。四川曰鼠。湖广曰干鱼。两广曰蛇。云贵曰象。务各以讳相嘲。”《坚瓠集》所称的各省地讳,应该是指明代;如今,各省这些讳名都不存在了。
但各省地域黑仍有。贾平凹曾在作品中写到:“山东出响马,四川出···”此处省略几十个字,怕写出来有人骂我。贾平凹所写的民间谣传,至少在他年轻时曾听说过,其中也含有“陕西口口满天飞”之句。
说实在的,不说元代以前的人口迁徙,单说明清两代人口迁徙就几乎覆盖了整个中国各省。即使解放后,随工作关系迁到各地的也非常普遍,加之许多水库移民,以及“农转非”,各省之间人口流动真是十分常见。河南省既是迁出人口最多的,也是迁入人口最多的,是全国拥有民族最多的一个省,单是河南省南阳市,就有三十多个民族。
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人本性是坏的,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就拿河南省驻马店来说,有谁知道1975年那场洪水?爱滋病村、造假乡都起因于那场淹没京广铁路线达48天之久的大洪水。我在驻马店生活五年,至今都觉得那里的人和所有河南人一样,和所有中国人一样,都是可敬可爱的。
最后说一句,抗日英雄杨靖宇是驻马店人,黄帝元妃嫘祖也是驻马店人。
余长城20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