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专栏作家David Brooks著作的《The Social Animals: The Hidden Source of Love, Character and Achievement》在美国被誉为社会心理学的圣经,我打开这本书的中文译本《社会动物:爱、性格和成就的潜在根源》(中信出版),手不释卷地看下去。我必须将这本书定义为好书,对于一个社会学和心理学的门外汉来说,这本书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又组织严谨,必须为作者鼓掌。
作者用讲故事的方式,将枯燥的教科书知识融会贯通,并引用详实的参考文献和他人的研究结果,一一佐证。故事的主人公是两对夫妻,哈罗德和埃丽卡以及哈罗德的父母。哈罗德父母的故事被用来穿起两个主题,即“爱情是怎样产生的”和“童年的依恋模式影响孩子一生”。一个男人遇见一个女人最先考虑的是什么?是她接近0.7的腰臀比还是个人魅力?一个女人为什么会比男人慢半拍?为什么在择偶的时候更矜持更审慎?两个人在甜蜜期对双方会怎样幻化?在磨合期会怎样去互相斗争?在平静期如何迁就?在这本书里,你都可以找到答案。
而亲子关系和儿童成长的历程也是篇幅较多的一个主题。童年时期孩子的依恋模式可以分为三种:安全型,回避型,矛盾或紊乱型。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也粗浅地了解过这三种类型,我当时判定三岁的豆豆属于回避型,通过这本书对三种类型的深入描述和举例说明,我发现之前的判断有误,豆豆应该属于安全依恋类型,他的社交有自己的方式,但并不是回避。
作为一个母亲,我对自己的期望是未必是成功,但至少不能破坏孩子正常的成长路线。正如书中所说:父母在这个过程中不必成为杰出的心理学家去教育孩子,不需要成为极有才华的老师,只要对孩子足够好就行了。他们需要为孩子提供稳定的、可预料的生活节奏,并以身作则,成为孩子应对世上难题的现实参考,从而使孩子能够在头脑中形成潜意识模型。孩子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梳理他大脑中所接收到的信息,所以儿童尤其是男童会有一个“做作业困难症”阶段,因为他无法稳定自己的注意力,也没有较强的控制力。一些父母因此批判孩子,是非常不恰当的做法。等到孩子熟悉了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之后,才可能按照我们设定的方向去行事,当然那时候他们也失去了人类原始本能里的那种自由力,取而代之的是所谓文明的束缚。
一个男孩如何安稳度过烦乱青春期并找到人生方向?一个出身底层的女孩如何最终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这两个问题在哈罗德和埃丽卡的故事里能够找到答案。在讲述两位主人公故事的过程中,社会和团体的概念得以说明,青春期的思维构建过程也得以阐释。你是右脑占优势还是左脑占优势?你是听觉学习者还是视觉学习者?做错事和更正错误是不是锻炼的必要手段?如何让少年们自学而不是被迫学习?两种不同职业兼而有之为什么会提高人的创造力?这些有意思的问题也在哈罗德的成长中找到答案。
埃丽卡的经历更能代表新时代女性的成长之路。这个中国和墨西哥混血的、生活在美国底层的女孩,骨子里携带者要冲破阶层的动力。她的坚韧、顽强、一丝不苟以及自幼在两种不同文化里应对自如的能力也注定了日后进驻白宫辅佐总统。而在她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基因和环境交互作用产生的“突发体系”如何影响她的行为模式。虽然埃丽卡在青春期遇到冲动易怒的问题,但通过自身的反省和学习,她最终找到了化解的方法,学会自我控制,找到了人生方向。Walter Lippmann曾经写道:一个人最高的需求在于,认定他自己是某种宏大而有序的存在的一部分,这高于其他一切基本需求,高于饥饿、爱、快乐和名利,甚至生命本身。埃丽卡找到了网球,并在此找到了提高控制力的方法。关于如何训练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书中也有详尽生动的阐述。
该书用相当长的篇幅来说明取得成就的要素,如:天才往往要付出比一般人更多的努力,智商也不是决定成功的关键因素,将书本上的理论转化为对消费者有用的产品是创业成功的关键。随着人类预期寿命更长,有更多时间来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社会上可供选择的职业也更为多样,所以人们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来选择自己适合的职业。可是,怎样才算幸福的人生呢?这是每个人都会思考的问题。我曾经也如哈罗德一样,在寻找自己的使命,那是一种可以全身心投入其中的工作或者兴趣,找到了就是幸福。现在更倾向于这样一种理念:找寻和尝试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当故事走到埃丽卡遭遇职业瓶颈的时候,作者探讨了理性主义,并从理性动物引入该书主题“社会动物”。法国启蒙运动的继承者们倾向于将社会和组织看做待拆解的机器,而英国启蒙运动的继承者则将之看做有机体和活的复杂的关系网络。意识和潜意识在此进行区分,作者引用大量案例说明潜意识的重要性。
埃丽卡在公司扭转乾坤的会议致辞,渗透了人类这种社会动物的社会性需求。如果经济政策和举措脱离了人的社会性,势必南辕北辙。这部分观点倒可以被政策制定者领会,势必能推举出为更有活力的新政或改革。作者通过哈罗德的角度,以哈罗德的名义也对当政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当前社会信任感的缺失,柔性政策是否可行,用教育来改善不平等,最终打造权力有限但活力十足的政府。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则毫不避讳地探讨了每个人都必然面临的老年问题,如何过好退休后的生活,如何坦然面临生命的终结。一本书能够如此丰富而又如此科学如此生动地融合个人、集体、社会,融合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融合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立体地描述人的性格、潜意识、爱情和成就形成的根源,实在是难能可贵。如果一定要挑出一个缺点,那就是它会让我意识到自己所知甚少、甚浅薄,而无法快一些领会书中的要义和理念。
对于探索自我、抚育孩子、认知社会及人性、职业发展来说,《社会动物》都不失是一本百科全书。同时,它可能还会点燃你对社会心理学甚至脑科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