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子独不闻寿陵馀子之学行於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庄子。秋水»
虽然,到过那个位于河北省南端、被誉为中国散文之乡的燕赵名城邯郸的人,大多都听到过那个为当地人津津乐道、版本迥异的邯郸学“舞”的故事,甚至你会在当地人的自豪当中有些怀疑芭蕾舞是否真的是来自春秋战国时期的踮屣。但是,因诗仙李白“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的名句更广为后人传颂之由,如今我们还是习惯将这邯郸学步、寿陵失步、东施效颦和那鹦鹉学舌、数典忘祖等归为一类,用来形容那些喜欢盲目而机械地效法别人、但又总是“画骨”不成、最终反倒失去自己的长处的愚人。
懂得向别人学习无疑是应该被肯定和提倡的,但学习切忌不可浮躁的为了全盘拷贝、全盘西化而生搬硬套、照单全收,而应该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以自己的特点、性格、经验、经历等实际状况为根本,在扬弃、去糟取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之后,达到通透和完善自己的目的。成功者的理念总是宝贵而应该用心借鉴的,因万物有相通,万法都归宗;但成功者的具体方式或者具体的术大多时候是不可拷贝的,因法无定法、大路条条。尽管对于成功和失败的界定每个人心中标准不同,但绝大多数的成功的共性,却无疑是将“二八法则”下大多数人心中已经颠倒了的真理真相再重新颠倒回来才得以成行。如果没有这个基本前提,一切的聪明、专一、努力、恒心这些优秀的品性或美德,都将起不到任何的正面推动作用。因为你已经偏离了正确的方向,甚至早已是南辕北辙,结果自然不得而知。
记得以前工作的时候,曾经有两个同事聪明的非常醒目,对待投资投机的事业也相当专注和刻苦,暗地里我对他二人颇是刮目。但是后来,他们都得出“金融行业是一个天道不酬勤的行业”的结论,认为你的努力永远不能与你的回报成正比,这曾经令我为他们唏嘘不已。天道怎不酬勤?以你自己的经历去以偏概全、以点概面已经是错了,如果再去否定别人被天道酬了勤的事实就更是错上加错,给自己胡乱找个理由了。挫折下毅力不足、恒心不够是原因之一,方向上差之毫厘导致结果的谬以千里是原因之二,此二者不自行觉悟是无法完成纠偏的。
«The Snowball»这部书真好,出的时机也正当其时,崇尚价值投资的人都应该认真的阅读和学习,崇尚投机或者我这样将投资投机定性为交易的人同样也非常值得一看,读多少遍不是标准,读出其中的真意来完善自己才是标准所在。我们这个年代的投资人都应该给作者艾利斯施罗德鞠个躬,道声辛苦感谢。文中体现出来的她史诗般的文风、广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当然值得赞赏,但更为重要的是她为了这本书花费了数年光阴、采访了数以百计的巴菲特关联人,使得这本书对于巴菲特生平的的陈述具有了全面性、客观性和真实性,让我们终于可以对我们这个年代的这位投资巨匠进行系统的了解。巴老儿媳Mary Buffett的«巴菲特之道»和Roger Lowenstein的«巴菲特传»都根本不能与这本书的全面和严谨去媲美,唯有«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是可以作为这本书的附注的。
人人都知巴老股神之名,也正因为这“股神”二字,使得人们心中被烙下了巴菲特是靠着股票投资而数度成为世界首富的印痕。在证券发展时间尚短的中国,投资大众更是误以为巴老就是靠着在二级市场上买卖股票而完成的伯克希尔哈萨维的霸业的,于是人人欲学之鉴之,可事实却是大谬其然。以前关于巴菲特的书籍对于巴菲特的人生所述不多,多是讲述巴菲特的选股方法、本杰明格雷厄姆加费雪综合而成的投资理念、长线价值投资、做熟不做生等等。只有这部书,才可称为是记载其人生和事业历程真正意义上的传记文献。通过这部书的阅读,大家可以知道,与其说巴菲特是一名“股神”,到不如累赘点评价他是一个企业管理和资本运作的大师更为确切。读懂这一点,对于我们如何去从巴老的成功中去扬弃学习至关重要,这是一种必须秉承的严谨学习态度,同时也是对自己、对自己的投资负责任的态度(为何如此评价,此处不一一列举,书中叙事已说明一切,愿意对学习严谨、对自己负责的投资人自行阅读就是)。无论西方东方,崇尚价值投资的人都以巴老为行业楷模,这无可厚非,在以成败论英雄的今天更是如此。但是,有多少人可以真正读懂巴菲特,可以对其进行客观评估,进而对自己也进行客观评估,然后加以对照和融会贯通,我这个非价值投资者不敢、也不能对自己不熟悉、没有进行过详实的调查、汇总、统计的事情妄下断论。但是,对于从1992年就开始徜徉其中的中国证券投资市场,我应该说还是有些发言权的,毕竟在散户、大户、基金、海外资金管理机构的圈子里,汤里来水里去滚过了全部的职业生涯。说成是绝无仅有未免过于绝对,但屈指可数应该说是客观之评了。记得还是前年的时候,在当时牛市中风云一时的国内某位基金经理,因业绩优异而名声大噪,被誉为是中国的巴菲特。一次球后俱乐部的闲聊中被一球友征询意见,我曾经这样回答:“也许他有自己的一套投资管理体系,但被誉为中国的巴菲特是绝对不客观的胡言,因为这种基金管理者的投资体系、方向和制度,已经约束了他不可能成为像巴老那样的投资人的。”巴老投资专业生涯的前半段基本上处于场外交易阶段,那个时候他甚至从来不参与已经上市公司股权的购买和投资,后来的伯克希尔哈萨维更是以保险为主业向外扇形辐射的一个投资集团或者叫控股集团,巴菲特当年对于所罗门公司的解救与去年对高盛的解救如出一辙,不但属于大宗交易的非场内交易范畴,更是以债权、高债息、债可转股等一系列条件为前提的,并不是简单的二级市场买入卖出,这一切的一切,对一个以中国二级股票市场为交易标的的基金经理人来说,都是绝对办不到的。巴老是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是一个资本运营的绝顶高手,几十年来他的投资人都产生了对他接近绝对的信任和依赖,并赋予了他制定自己独特游戏规则的权利,同时他也用自己绩效分成的几十年再投资将股份比例达到了绝对话语权的位置,这些都不是国内现行制度下的基金经理可以拷贝的。公募股票基金不行,私募股票基金不行,单纯的私人股权基金不行,只有在基金经理能够在股份上控盘的全方位基金或者投资控股公司才可以对巴老的投资方式予以借鉴。可是,我们有吗?你是吗?巴菲特就是一个例子,证明成功者大多是无法拷贝的,起码现行体制下的中国,巴菲特是无法拷贝的,制度、体系、时间和经验也都没有累积到应该产生的阶段。近日媒体报道,那位被称为中国巴菲特的基金经理竟然在2008年的业绩中排名在基金排名的最后,基金净亏损达到58%,可见仍是牛市流星,还是早点摘了那顶中国巴菲特的帽子痛定思痛方为上策。出国后从事海外基金和大宗资本委托投资这些年,风险底限一直是被界定在总投资的30%位置,虽然盈利各年有多有寡,但平均收益率还是高于30%的那个对等风险比例的利润的,而那30%的风险底限更是从来没有被触及过,否则早就在圈子里歇菜、回家种菜去了。过了50%还不摘牌,真是想都不敢想的好事。
学习,不但要有端正的态度,更要方向明确,审人度己。将有共振、可参考的部分纳入重点学习的轨道,放弃那些糟粕和因体系、制度、经历导致的不可参考或参考也无效的部分,这才是辩证而客观的扬弃之学。人家优秀的理念可以用之对比参照去触类旁通,人家风险控制和资金管理的架构、执行可以借鉴参考,人家对自己个性化投资理念的坚决执行、不为外动、自控自律更是要引以为鉴,不应该学、也学不来、拷贝不来的反倒是大多数人都在追求的具体技术、招式,那不但因为是必然的敝帚自珍而无法真正得到,更因骨不在皮毛,在就里啊!
«景德传灯录»中有记:“僧问:何故不许诵经,唤作客语?师曰:其实,他们只是在模仿我们的声音。”对此,诸君可有一悟?
三历搁笔于2009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