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
当孩子有情绪时父母要做的,只是让孩子靠在自己身边哭泣,提供一个让孩子安全宣泄自己情绪的环境。同时父母的所有注意都只放在孩子身上,对于父母,那一刻,孩子的情绪陪伴是唯一需要她们关注的事。她们仅仅只是等待,用一颗平静包容的心等待孩子情绪过后,把真相说明,然后才一起找到解决方法。
对待孩子的情绪,理解和接纳永远在“解决方法”或“教导”之前。基于深深的理解和接纳,才是高品质的爱。爱不是:我觉得你应该如何,爱也不是我为你做了什么,爱更加不是请你好好对我。
爱可以理解为你所在的状态,我愿意与你一起在那个状态,我愿意:陪伴你、允许你、接纳你。这样的爱,才能滋养出健康的灵魂。
回到我们的生活中,当我们回看自己的经历,生命中鲜少有这样的爱。回想你生命中任何一个爱的时刻,无论你是给予者,还是接收者,你都仔细的去问问自己:你所谓的那份爱:
是否有个条件,或者有些期待在里面?这一生,你是否付出过这样的爱:蕴含深深的理解与接纳,全然的包容的爱?
面对孩子的情绪,家长所能做到的最好的部分,就是给予孩子充足的时间让孩子自己去释放掉这些情绪,释放的方式由孩子选择。
只要是安全的,就都是被允许的,哭泣、打沙袋、在空旷的地方吼叫、舞蹈、静默的与父母拥抱、亦或者躺在那里什么也不做只是感受情绪,父母此刻只要做陪伴就好,没有评判,只是耐心的陪伴。
遇到问题时处理问题时感觉需要注意三点:
1.把好出发点。
关心孩子,让孩子更好,是处理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关注我们采取的方式方法与达成这样关心人成就人的愿景是否并行同向。
2.找好平衡点。
在执行规则与关心孩子之间寻找平衡点。孩子个体状态情绪、性格特点,家庭亲子关系等,均需考虑在内。平衡不是纵容,有时就是退一步,再以退为进解决问题。
3.用好动情点。
每个孩子,总有其关心在乎的,总是渴望关心关爱的生命个体,作为班主任,平时观察,个体谈心,解决问题,如能走进孩子内心,抓住动情点,问题往往变成孩子转变的契机。站在孩子成长发展角度谈问题解决,给孩子表达的空间,都很重要。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恰恰是最需要爱的时候[抱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