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邯郸梦》开始,春天去看一场昆剧成为了一种习惯。
去看不是很懂的戏剧,到底是想看什么呢?
我想初衷还是因为昆曲作品大多改编于古典文学作品,所以想借由这样的艺术表达形式来接触那些隽永的作品。“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样的偈语读来当然很赞同,但是在生活中,往往会抵挡不住自己过深的执念,而陷于情绪的泥沼中,不能自拔,透过别人的故事,可以发觉,那些自以为的痛苦,不过尔尔。
接下来就按照第二本的内容来说说观后感吧
第一出 传概 说书人登场,类似于为观众做了现场版的前情提要。
第二出 闻乐 制谱
古人的脑洞真的不亚于现代人,他们对于乐曲的最高褒——“此曲只应天上有”。于是很顺理成章地把乐曲的出处脑补成天上的仙子助凡人一臂之力使然。先引梦魂前往广寒宫,听仙女们演奏仙乐,再等醒来追忆,最后下笔如有神,噔噔,神曲诞生!
古代的妃嫔想要得到帝王的青睐,只靠颜值真的无望了,琴棋书画得样样精通才行。搁到现代,每一项本领都是可以达到出个公众号的高度的。
第三出 疑谶
第二个字一开始有点反应不过来,看到英文解释为写在墙上的字。这一出的内容跳脱出宫廷,讲的是郭子仪壮志未酬,登上酒楼买醉去。期间看到楼下好不热闹,大小官员们忙着去奢华的府邸巴结权贵,而自己却空有满腔热忱而报国无门,不觉胸闷。此时瞥见墙上的一首诗“燕市人皆去,函关马不归,若逢山下鬼,环上系罗衣。”剧透了故事的结尾。
有道是难言藏谶语,用现在的网络术语说就是立flag。所以说丧气话不要随便说,你都不知道,哪一句就成了谶言了。
第四出 进果
这段的内容,大家也都耳熟能详了,贵妃爱吃荔枝,皇帝为了博得妃子一笑,命人快马加鞭从涪州和海南千里迢迢运送荔枝。
这一出和上一出的表现形式戏剧味很浓。舞台上没有办法把马匹搬上舞台,所以马不停蹄的意思全靠演员的动作来演绎,手握马鞭,一个转身,或许就是形容山路崎岖;一个纵身也许就算是翻过了山头……在上一出里,郭子仪和店小二往酒楼下张望的时候,明明站在舞台前侧,那街上的往来人反而在舞台里侧经过……很巧妙的方式呈现出不同的空间,观众也不必看他们的后脑勺。戏剧比电视剧更为迷人的地方,可能就在于留白多,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脑补很多细节。
农夫怕自己辛苦种的庄稼被马蹄踏坏,谁想竟在巡视途中被马蹄踩踏而一命呜呼,同行的瞎婆婆抱着亡夫的尸体,很凄惨地道出自己早已算到有此劫难,却无法避免,在她大声疾呼,控诉因贵妃吃荔枝而引发的惨剧,既让人同情,又促人反省。
谁都有过执行任务的经历,有些任务的出发点并没有罪恶,反而带有美好的成分,本故事里皇帝和普通丈夫一样因疼爱妻子,想要投其所好,殊不知下属执行过程中为达目标不择手段,埋下了祸根。可见邪恶的源头并不只是邪恶,有些恶反而出于善。
第五出 盘舞
这一出是第二本的重头戏,头饰、服装、灯光和音乐都可以用美轮美奂来形容。因为画面太震撼了,我一直在克制自己拍照的冲动,希望可以用脑子记住这样华丽的一幕。看到身着华服的贵妃优雅地下腰,和着皇帝的鼓声展现婀娜的身姿,又不停转圈的时候,虽然被震撼到,但又很担心她从圆盘上跌落,再一想到故事的结局,便不可遏制地在心中浮现出“月满盈亏”这个词,繁华好似炙热的一团火焰,即使绚丽得让人睁不开眼,但也总有燃尽冷却的时候。
第六出 权哄
很热闹的一出“狗咬狗”。将相不和,难以同朝共理。皇帝的任命,既改变了安禄山的命运,也改变了自己命运。
第七、八出 夜怨和絮阁
对比第五出如同盛夏般的热闹,这一出呈现出秋天般的悲凉。皇帝与梅妃共度一宿,带给贵妃无尽的痛苦。有多大的快乐源于某人,那么他也可以带来无尽的悲痛,相对论在这里也有用武之地。当满腹委屈和忧愁的当事人哭哭啼啼到整夜失眠的时候,站在观众的角度看,可以理解,但却也觉得矫情。
没有办法,远观的痛苦,总是不能感同身受。所以在自己难过的时候,不妨跳脱开那个身份,那个时间段,再审视一下,或许也可以缓解忧虑了。
第九出
踏上归途
连续几周早睡的我,到了接近十点的时候,已有倦意,不得不没礼貌地早退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梦幻的夜晚,回顾到此,结束。
人生苦短,
及时行乐可以,
细水长流也可以;
韶光易逝,
可以直走,
也可以拐弯,
终点无论在哪里,
都在你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