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11年的一个夜晚,下着倾盆大雨。年过不惑之年的白居易,一个人在这寂寥的夜晚,想起一个曾经深爱而不得的女子,辗转反侧俞难成眠,于是披衣起床,听着雨声挥笔写下了这首《夜雨》: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翻译及赏析: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我有一个深深思念的人,她却与我相隔甚远,她在遥远的故乡,我有感怀的事,却只能深深埋在心里。诗句开篇就告诉了我们这首诗讲述的是什么:我有心事,我很思念一个人。没有特别刻意的描写,就很平常地表达了出来。也没有点出我思念的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思念她?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故乡太过遥远了,难以归去,我没有一天不再遥望故乡的方向。这心中的忧愁与苦闷,没有办法消解,过去的日日夜夜没有一天停止过思念。这是对前面四句的进一步的描写,遥远的故乡回不去,就只能每天望着故乡的方向,期待着远在故乡的她一切安好。从这里可以看出白居易对这位女子思念太深,人虽然回不去,但是目光似乎却从未离开过她。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人过中年,我的前途似乎也是渺茫无望,夜深人静,只能独自呆在这间寂寥的空屋里。秋天还没有到来,现在却是风雨交加。点一盏灯,看那盏烛火慢慢燃尽,只剩下一盏残灯。夜已深,空荡荡的屋里却更显得寂寥,所念的人还在远方,这心中怅然若失的感觉怎么也回不去。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没有学习过苦行僧的佛法,怎么才能忘记那些过往呢?就这最后一句,就把整首诗的情感带向了高潮,诗中那种想忘又忘不了的感情该如何是好?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位白月光,提到那个人时内心早已经波涛汹涌,但是脸上却依旧倔强得波澜不惊。脑海里却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那个曾经深爱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在一起的那个人。如果能穿越时空,我想穿越到大唐去看一看白居易放在心上,记了一辈子的女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诗的背景和诗人故事:
或许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那么一个人,既惊艳了时光,也温柔了岁月。这首诗写于元和六年,是为一位名叫湘灵的女子所写。这位女子是白居易的白月光,此时白居易已经四十岁了,多年过去了,这位女子还依然在他心里。这位白月光湘灵到底是位什么样的女子呢,能让白居易这个大才子记了这么多年?这就不得不说他们之间的故事了。
白居易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里,幼时聪明可爱,他的父亲因为政绩优秀,被提拔到徐州任徐州别驾,十一岁时,他跟随母亲去往父亲所任职的地方,那时候徐州正逢战乱,他父亲就把他们安置在宿州符离这个地方。于是,白居易就在符离这个地方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他在这里生活多年,所以白居易一直觉得这里是他的故乡。也是在这里,他认识了他从此以后记在心里的一位女子。
初相识的时候,湘灵是一位聪明伶俐的邻家妹妹,还比白居易小四岁,不仅聪慧可人,还略懂音律。白居易读书十分刻苦,有时枯燥烦闷的时候就会和这位邻家妹妹聊聊天,他们两家本来就是邻居,一来二去,他们就熟悉起来了,两人成了最要好的玩伴。
后来两人渐渐长大,这青梅竹马的缘分是有了,于是两人自然而然地坠入爱河,年轻气盛的白居易在十九岁那年还给湘灵写了一首诗《邻女》:“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来夸赞湘灵的美丽,他们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段年少又单纯的爱情。但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为了前途和梦想,白居易不得不离开符离。
离开之前,白居易告诉母亲,他想要娶湘灵,他以为通情达理的母亲会同意的,没想到的是母亲竟然不同意,理由竟然是门不当户不对,不能成婚。白居易他们家是官僚家庭,而湘灵只是普通人家的女孩。那时候的门第观念十分严重,所谓高嫁女,低娶妻,他母亲没想到自己儿子要娶这样一位低门户的女子,这让她很难接受一位普通人家的女儿,这也让白居易内心十分难受,他只能暂时放下这件事情,然后离开了符离,这一路上,他很想念湘灵,闲暇之余,他把对湘灵的思念都写在了诗里,他以为只要自己多努力,考上功名,再多求母亲几次,便能求得母亲答应他和湘灵的婚事。
后来,刻苦努力的白居易考中了进士,衣锦还乡之时,他再次向母亲提出要娶湘灵,可是母亲依然没有答应他,无可奈何之下,白居易也无心再娶他人。后来,母亲看着儿子年纪大了,一点也没有了娶妻的想法,开始有些着急了,便想给他张罗婚事,遭到了白居易的拒绝,他又提出要娶湘灵,母亲还是不同意,甚至以死相逼,让他娶妻。
没有办法,三十七岁的时候,白居易拗不过母亲,终于娶了一位女子。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每每夜深人静的时候,白居易最想念的人还是那位名叫湘灵的女子,想念那位陪伴了他多年,一起长大的女子。有人说,白月光是爱而不得,是寄予希望却无法拥有的人,我想湘灵对于白居易来说,就是那个爱而不得的人吧,是白居易心中的白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