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公的奶奶仙逝了,近九十岁的高龄。我们全家人怀着沉重心情回家乡奔丧。在家乡,丧礼的大小事项是非常繁复的。大人们整天忙着。
直到一天,我不到四岁的孩子突然问我:“老嬷(家乡对曾祖母的一种称呼)去哪里了?我要找老嬷。”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想着要来的问题终究还是来了。我想一想,说:“老嬷走了。”
这时在旁的婆婆说:“老嬷去找她的娘亲了。”
“那她去哪里找她妈妈了?”
“在很远的地方。很远很远的。”
“找完后老嬷还回来吗?”
“老嬷以后都不回来了。”
“那地方我们能去吗?我还是要找老嬷怎么办?”
“那地方很远的,在天上,我们去不了的。”
“老嬷回不来了?!”小孩真挚的眼神看着我,突然又加一句,“老嬷,是死了吗?”
我听到“死”字从她的口中说出来,心里不禁吃惊了!第一次听到这个小家伙说这个字,是谁告诉她的呢?或者她从谁的口中听到这个字?她知道这个字代表的意思吗?
此时她停下了手中的玩具,还直直的看着我,等着我的回答。
“是的,老嬷是死了,去了另一个世界了。”
这时婆婆在旁也对她说:“以后我们回到家乡都看不到老嬷了,我也不用再回家乡照顾她了。”
我不知道我们的回答是否能够让她明白,还是接下来还有什么连环问题在她的小脑袋里,在等着我解答。
“哦!”她想想了又说,“可是我还是会想老嬷,有时候。怎么办呢?”
“嗯。妈妈也会想念她。如果我们想了她,就拜拜她,好吗?”
“好的!”她终于露出了“得到满意解决”的表情出来。蹦蹦跳跳地跑开去玩了。
而我陷入了沉思。面对我们的孩子,尤其是在她们对生死还似懂非懂的年龄,我该如何告诉她们身边的亲人去世的事实,或者在清明时节扫墓祭祖时,如何告诉她们我们大人所做的那些仪式的意义?死亡,甚至对于一些大人来说,都是晦涩难懂,很难形容的词汇。就算是我,以前一直有种莫名的畏惧感。还记得在我小学的时候,死亡是突然的被逼灌入的一种恐怖概念,好像总是和鬼故事联系着。以至于后来我每次看到黑黑的棺材,我就会害怕,心情沉重。
当我现在已经成为孩子的妈妈时,我不愿意我的孩子也被别人灌入一些不恰当的概念。死亡既不神秘莫测,更不该令人恐惧。对于我的孩子,我该让她正确认知,对生和对死的正确认知,生和死都是自然规律。我想她明白,死亡不可怕,但我们活着,要珍惜每一天,更要珍惜与亲人相处现有时光。通过对死亡的认识而更加珍惜生命。
心理学家认为,不同年龄的孩子对死亡的认知和接受度不同,3岁的孩子以为死亡只是闭上眼睛;6岁的孩子开始接受死亡是离去和消失,但有些孩子会以为死亡是可逆转的;到9岁,孩子基本上可以对死亡有了确切的认知。生死学大师库伯勒·罗斯在《关于儿童与死亡》的书里提到,透过绘画、游戏过程,有助于儿童理解或面对死亡和灾难。我们可以通过亲子共读,让孩子感知死亡。下面就介绍一些相关的绘本故事给大家。
简介:奶奶去世了,爷爷陷入了悲伤中。后来爷爷因为想念奶奶而开始煮肉丸子汤,一次次的换更大的锅,因为一次次分享的人更多了,肉丸子汤也越来越美味,因为爷爷逐渐把奶奶做肉丸子的做法完整回忆出来了!爷爷终于快乐起来了,生活因而充满了温暖的气息。
简介:艾斯本想起好多事情:爷爷带他去游乐场、看赛车、看电影、钓鱼,爷爷;中他大吼大叫、和他一起扮鬼脸、挠他痒痒、把糖藏起来——他们沉浸在愉快的往事里。突然,爷爷不再笑了,“我忘记和你说再见了,我的小艾斯本。”
他俩都哭了。于是,爷爷让艾斯本靠近自己,捏住艾斯本的手,温和的目光好像要把艾斯本裹住:“再见,艾斯本。”
“再见,爷爷。请代问奶奶好。”
他们郑重地做完这件事,然后,爷爷开心地走了。
简介:这是一个简单又感人的真实故事。故事讲述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自己在外婆家童年的开心回忆,封面祖孙三人的合照是故事的高潮,紧接着就发生了转折。原本楼下的外婆照顾着楼上的外婆,小男孩每周和她们在一起其乐融融,但当楼上的曾外婆去世了,望着空空的床,小男孩显得孤单无助。但流星告诉他只要记得之前的回忆就好。故事内容生活化,绘画风格很温馨,让人思考珍惜与亲人的现有时光,也勇敢面对死亡。
简介:故事源于苏格兰旅行者的传承。当杰克遇见死神老人奔向他的小屋时,便立即明白他要来干什么。“你不能带走我妈妈!”他大叫着,狠狠地挥拳打向死神。每一拳头落上去,死神就缩小一点,直到杰克能把他塞进榛子壳里。他把榛子壳扔进海里就回家了,而这时麻烦也来了……
这是一个讲述死亡的故事,但是通篇绿意盎然,丝毫不会让读者对死亡产生恐惧。埃里克马登巧妙地陈述了杰克发现“没有死亡就没有生命”这个真理的过程,而珀尔赫斯的绘画给这个令人深思的故事增添了精彩的喜剧性。
简介:作品以一片叶子经历四季的故事,来展现生命的历程,阐述生命存在的价值。简单亲切的文字,意味深长的寓意,清新简洁的画面,无不令人感动,给人慰藉……
简介:布鲁诺的爷爷过世了,他以为那只是一场把爷爷“藏起”的游戏。在他小小的心灵中,无法解释“死亡”是什么东西。爷爷离开他的时间越来越长,刚开始布鲁诺还有点生气,后来,他想起了许多跟爷爷有关的事情,觉得胸口有点痛。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胸口的痛慢慢地消失了……这是一本教孩子如何面对死亡和接受悲伤的图画书。作者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细腻地描述了孩子失去亲人后的情感变化以及时间可以抚平痛苦的道理。它不只是一本童书,也为所有失去亲人的大人带来了心灵的抚慰与震撼。
简介:故事围绕着一个男孩和一只狗展开。他们一起享受恬静时光,但狗的生命是短暂的,男孩看着他的狗——阿雅一天天地老去,却无法帮忙。他能做的只是忠实地陪伴在阿雅身旁,所幸的是,男孩每晚入睡前,总记得跟阿雅说一句“我永远爱你”。这句“我永远爱你”,不知道阿雅懂不懂,可是在阿雅走到生命尽头时,这一句话却是男孩在伤心之余心中最大的安慰。阿雅带着男孩的爱静静地去了,男孩也因为自己及时付出了爱,才能接受阿雅的老与死,才能勇敢地疗伤。
当孩子还小,属幼童阶段时,最常碰到的是宠物死亡。对孩子来说,宠物是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失去它们的伤痛,常让孩子揪心难过,不知所措。因此,陪他们阅读有关宠物死亡的图书,了解其他小朋友的处理方式,学习依循相同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伤痛。这本《我永远爱你》在启发幼儿的“死亡教育”上是有很大特殊意义的,而且它让小朋友们懂得要及时向所爱的人表达自己的爱意,这样当永别来临时就不会有悔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