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岁月作墨,写在大地的书页之上
——于学忠《岁月深处是芳华》序
文/王爱民
你的故事,横平竖直
一长出来,便截断河流
你从两口井里吃水
自然和生活
窗外阳光正好,窗内的你
用文字,送走潮水
读树读你的轻盈读扑闪的翅膀
读森林如读一片天空
读天空中你的鸣声
如读树上花朵
星星,像一只只眼睛
夜空中寻找智慧和光明
深刻的青春,深刻剑痕
深刻长的尺,短的寸
日暮将临,秋天正是盘中之餐
一片叶子上
仍有阳光在书写不断
大雁是寄给天空的回信
影子留在地上
远山,终会成船
这首诗是我1995年出版的首部诗集《欣赏一种秋天的背影》中的一首,也是写给本文的主角于学忠的一首毕业留言诗。按照惯例,临毕业时我都会为每一位毕业生写一首诗作为赠言,满意的就会收入诗集。
三十多年前,也就是上个世纪的1992年,师范毕业四年的我,在位于盖州市万福镇的一所县办职业中专,接手了新一茬财会班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师的“活”,号称“九二财会”。其中有一位个头不高,穿着时髦、干净利落的男生,就是于学忠。
当时我时常在课上课下,给学生讲讲诗歌,引导他们阅读鉴赏和尝试写诗。于学忠却不跟师傅一个令,独处一格,自己偷偷摸摸修炼散文写作,谓之“外一章”。不长时间,就有一批作品在报刊发表,在国内获奖,成为一颗新星。
两年毕业后,他带着他的笔闯天下,到过政府和名企,后来到了盖州报社,跟我成了同行。他一直笔耕不辍,用满腔热血澎湃激情作墨,写在大地的书页之上,力透纸背。
今天捧在手里的这本书,就是一个见证,仿佛时光的一记重扣!
三十年磨剑,披沙拣金,涉过生命之河,岁月深处露芳华,回首走过的路,令人心动,也唏嘘不已。
即使岁月消磨了青春的翅膀,因为热爱,他依旧充满热情的阳光。
《岁月深处是芳华》装订盖州大地册页,分《文化心路》《翰墨心路》《传承心路》《创业心路》《润德心路》《博爱心路》《追梦心路》七个章节,共25万字文集,字里行间,点点滴滴,枝枝叶叶,浸染的皆是温润、洒脱、奔放与激情。作品集还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文学生活化,生活文学化,多姿多彩的幸福生活,让文学的创作形式和报告文学各得其所。
有一盏灯,在天地间地亮着,穿透黑夜,照亮人心。
有一种爱,催动花团锦簇,有一种情,连绵山海共鸣。
这本书收集了作者近年来发表的较有影响的65篇报告文学,所收录采写的,65位各行各业的人物事迹,从年龄看,既有80多岁的耄耋老人,也有15岁朝气蓬勃的少年;从职业看,有文化研究学者、非遗项目传承人、文化工作者、民间匠人、医生、农民、职业者、学生、企业家等等。他们是各行各业中的代表人物,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为社会团结进步、城市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生命给了时间,色彩给了天边的彩虹。本书可以定义为:人到中途的回望,坚守初心的回报。
文字激扬,记录着作者书写历史书写新时代的激情;声音铿锵,行动闪亮,描述着作者追逐新闻传播理想的豪迈。
笔是记者的武器。本书突出“人物讲自己的故事”“作者做人生的记录者”的鲜明特点:实地探访,观点新颖,文风朴实,语言清丽,感情真挚。
新闻人不仅是记录时代的见证者,还应该是洞察世事的观察员。作为新闻人,作者信仰“真实是生命”,这既是职业的熏陶,更是内心的依靠。贯穿两者的线索是家国情怀,既有社会变迁的钩沉,也有亲情友情的咀嚼。
职业本性决定,这些文字和作品是用脚跑出来的,有珍贵的底色和沉淀,有寻求幸福安康的密码。
这里有百姓冷暖的炕头,这里有拉家常的田间街头,这里有万家团圆时的在外奔波,这里有顶着星星回家的苦中之乐;这里有跨越山水的涓涓细流,这里有穿越风霜的早春嫩芽,这里有担当起道义的肩膀,这里有送去冬天里春天的力量;这里有作者的激情飞扬,这里有作者的真情释放,这里有一种声音永远响亮,这里有一种职业充满阳光。
驾驭文字、多出产品是新闻人的基本追求,在人人都是记者的自媒体时代,职业新闻人尤其需要坚守根底,方能生产出有温度和力度的精品。这份传统和纯粹,在浮躁的当下弥足珍贵,对新闻挖掘和文化积淀,是一种回归和呼唤。
总是从额头开犁
时光却把我们打入另册
不能重回的,是流水
重来的,却是落花
时光于我无补
风早就红了,阳光熟透枝头
激情。作品集还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文学生活化,生活文学化,多姿多彩的幸福生活,让文学的创作形式和报告文学各得其所。
有一盏灯,在天地间地亮着,穿透黑夜,照亮人心。
有一种爱,催动花团锦簇,有一种情,连绵山海共鸣。
这本书收集了作者近年来发表的较有影响的65篇报告文学,所收录采写的,65位各行各业的人物事迹,从年龄看,既有80多岁的耄耋老人,也有15岁朝气蓬勃的少年;从职业看,有文化研究学者、非遗项目传承人、文化工作者、民间匠人、医生、农民、职业者、学生、企业家等等。他们是各行各业中的代表人物,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为社会团结进步、城市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生命给了时间,色彩给了天边的彩虹。本书可以定义为:人到中途的回望,坚守初心的回报。
文字激扬,记录着作者书写历史书写新时代的激情;声音铿锵,行动闪亮,描述着作者追逐新闻传播理想的豪迈。
笔是记者的武器。本书突出“人物讲自己的故事”“作者做人生的记录者”的鲜明特点:实地探访,观点新颖,文风朴实,语言清丽,感情真挚。
新闻人不仅是记录时代的见证者,还应该是洞察世事的观察员。作为新闻人,作者信仰“真实是生命”,这既是职业的熏陶,更是内心的依靠。贯穿两者的线索是家国情怀,既有社会变迁的钩沉,也有亲情友情的咀嚼。
职业本性决定,这些文字和作品是用脚跑出来的,有珍贵的底色和沉淀,有寻求幸福安康的密码。
这里有百姓冷暖的炕头,这里有拉家常的田间街头,这里有万家团圆时的在外奔波,这里有顶着星星回家的苦中之乐;这里有跨越山水的涓涓细流,这里有穿越风霜的早春嫩芽,这里有担当起道义的肩膀,这里有送去冬天里春天的力量;这里有作者的激情飞扬,这里有作者的真情释放,这里有一种声音永远响亮,这里有一种职业充满阳光。
驾驭文字、多出产品是新闻人的基本追求,在人人都是记者的自媒体时代,职业新闻人尤其需要坚守根底,方能生产出有温度和力度的精品。这份传统和纯粹,在浮躁的当下弥足珍贵,对新闻挖掘和文化积淀,是一种回归和呼唤。
总是从额头开犁
时光却把我们打入另册
不能重回的,是流水
重来的,却是落花
时光于我无补
风早就红了,阳光熟透枝头
你找到了最合适的收割方式
一粒小小的药品
正在悄悄将我们改变
我们是向前走的
树木却向风的方向跋涉
我的祝福是遥远的地平线
那枚月亮,清辉如银
要收藏,就收藏他的名字
随手蘸取一处白雪
写你的原驰蜡象
结尾,我也用一首诗送给学忠,并与之共勉。
是为序,也为续,继续的续。
2020年3月2日于营口
王爱民,男,辽宁营口人,《辽河》杂志主编,作品获《诗刊》《星星》《扬子江》诗刊、中国诗歌学会诗赛一等奖等奖项。诗歌修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