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出身低贱的赵无恤
段规和任章劝谏自己家主时,都有一层意思没有明说,他们都知道最有可能拒绝智家索地的就是赵家。
因为,赵氏家主赵无恤和智伯瑶有私仇。
赵无恤后世被人称为赵襄子。他的父亲赵简子大家应该很熟悉,著名的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中,追杀那条忘恩负义的狼的队伍就是赵简子带领的。
赵简子和赵襄子这样的名字都是谥号,是死后的尊称。赵简子名字叫做赵鞅。他就是赵氏孤儿赵武的孙子。
赵简子是接替智伯瑶的父亲智跞担任的晋国正卿,后来,他也遇到了选择继承人的问题。
本来这件事很简单,就应该是世子赵伯鲁。可是,赵鞅遇到了和智家完全不一样的问题:他的儿子们包括世子伯鲁都太平庸了,没有一个看得上眼,赵家交到这样的庸才手中,赵鞅太不放心。因为多年前赵氏被几乎灭门的惨剧,就是因为当时赵氏家主太平庸。他不能让赵氏重蹈覆辙,所以,不能不慎重。
有一天,一个擅长看相的朋友来访,赵鞅大喜,急忙把所有的儿子都叫出来让这位朋友观相。好友看了半天,摇了摇头,赵鞅非常失望。可朋友的一句话让他又精神起来:
刚才我进你家大门时,有个挺懂礼貌的孩子给我指的路,那也是你的儿子吧?
赵鞅狐疑不定,派人把那个孩子找了来,好友围着孩子转了好几圈,大笑道:赵家昌盛有望了。
这个孩子就是赵无恤。因为他的母亲是翟人之女,是赵鞅在某次战争中抢来的战利品,宠幸了一两次就忘记了,所以她连个侍妾的身份都没有。赵鞅甚至不知道还有赵无恤这么个儿子,这母子俩在赵府完全是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艰苦度日。
当赵简子第一次认真打量自己这个儿子时,心里涌起来的只有失望:这孩子长的太丑了,而且又黑又瘦。
他决定考察一下儿子们的才能,于是让人把自己的训诫之辞刻在竹板上,每人一份,让他们好好学习,领悟内容。
三年后的一天,他突然把儿子们召集起来检查,结果,包括世子伯鲁在内的人都早忘了这回事,有的早就不知道把竹板丢到哪里去了,只有赵无恤背诵如流,而且拿出了随身携带的竹板,称自己时刻都用训诫要求自己。
赵简子开始佩服好友的眼力,也对这个小儿子刮目相看,又经过几次考察,最终废了长子伯鲁,立赵无恤为自己的继承人。
6 高富帅对丑矬穷
同样是官二代,同样是继承人,智伯瑶和赵无恤两个人,一个是典型的富二代,从小锦衣玉食,出身高贵;一个人典型的丑矬穷,从小粗茶淡饭,出身低贱。差距是天壤之别。可想而知,这两人之间不会有什么共同语言,也不会和睦相处。
第一次冲突发生在一场攻城战。
当时,赵无恤和智伯瑶带兵攻打郑国一个城。看到城高墙厚,智伯瑶怕自己的兵损失大,就存了私心,让赵无恤带兵先攻。
赵无恤一眼就看穿了智伯瑶的小心思,于是,用出了外交辞令,百般推脱,就是不肯先攻城。
最后,能言善辩教养极好的智伯瑶竟然被软硬不吃的赵无恤弄得恼羞成怒,不由自主骂出了心里话:
你这个又丑又胆小的丑八怪,有什么资格被立为继承人?看我回去让赵简子废了你!
赵无恤也不发怒,只是答道:我想,一个能够忍辱负重的继承人,对赵家没什么坏处吧!
从这番话可以看出,智伯瑶对赵无恤那是相当的不屑,也可以看出智伯瑶这个人为人处世的轻浮,他根本不会在乎得罪这个丑小子,也不在乎多树立一个敌人。反观赵无恤,小小年纪就深得厚黑学精髓,也清醒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是真正的智慧,智伯瑶有的只是聪明而已。
结果,城也不攻了,在周围抢掠一番,也算是得胜而归。可是,小心眼的智伯瑶真的去建议赵简子废了赵无恤。赵简子当然拒绝了,心里还在为这个继承人处处为赵家着想而欣慰呢,又怎么会废了。
可是,为了这件事,赵无恤深深恨上了智伯瑶。
几年之后,还是二人带兵,还是讨伐郑国,这一次获得大胜。庆功宴上,酒酣耳热之际,智伯瑶带着酒意走到赵无恤跟前劝酒,赵无恤推脱不胜酒力就是不喝,智伯瑶劝酒不下,竟然把酒杯砸在赵无恤的脸上。
这下,大帐内炸了,双方军将立刻剑拔弩张,跃跃欲试,尤其是赵家将士见主公受辱,激动地拼命也要杀了智伯瑶。
一场火并一触即发。
只见赵无恤,擦了擦脸上的酒水,狠狠瞪了智伯瑶一眼,挥挥手,带着亲兵走出了大帐。
手下将士不服,纷纷表示要杀了智伯瑶为主公雪耻。在古代,受辱可是一件天大的事,所谓士可杀不可辱,为了报复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赵无恤道:父亲选我作储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我能忍辱负重。
话虽如此,赵无恤已经恨得牙都快咬碎了,他把仇恨深深埋在了心里。
二人基本上等于决裂。
7 往哪里逃?
读完智伯瑶的使者呈上的索地文书,赵无恤终于不想再忍了。
他恨恨地把竹简折断,狠狠地砸在使者脸上,就像砸的是智伯瑶本人,然后,一字一句地说:
回去告诉你家主子,赵家的土地都是老祖宗用命挣回来的,想要,门儿都没有!
使者抱头鼠窜。
人骂了,气出了,马上面临下一个问题:以后怎么办?
想到智家在都城强大的实力,面对即将来临的智伯瑶的怒火,似乎只有一个选择:
逃!
在国都这里,打是打不过的。几年前,晋国国君觉得四卿势力越来越大,越来越无法控制,于是偷偷联络齐鲁两国,想要借外力削弱四卿。四家无所不在的情报网马上得到了这个消息,当时就是智伯瑶带着赵韩魏,四家合力把国君逐出了晋国,然后另立了一个国君。所以,在这里是无法与智氏抗衡的。联络韩魏两家或许还有一拼,可事发突然,传来的消息称两家已经献地称臣,敌友不明。看来,只有出逃一条路,回到赵家的属地再想办法。
问题是:去什么地方?
大厅里早就聚集了所有赵氏家臣,大家议论纷纷。
有的说:去长子,那里城墙高大,兵马众多。
有的说:去邯郸,那里粮草丰裕,不怕围城。
这两个地方都是赵氏的大城,各具优势。赵无恤一时拿不定主意,他把目光投向了身边一个中年文士。
此人就是赵氏第一谋臣:张孟谈。
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张孟谈的生卒年代,只说他是张老的后代。推想张老与赵武的良好关系,就隐约知道为什么他身在赵家了。
春秋后期,各国君主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权力被大臣贵族们架空,齐国是田氏,鲁国有三大家族,晋国是四卿专政,那些才学之士只有依附在大家族里才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
韩家的段规,魏家的任章,还有智家首席谋臣郗疵,这些人都是当世才俊,其身份却只是大家族的家臣。
张孟谈也是如此,非如此不能发挥自己的才智。
有人就不信这个邪,这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圣人。
他一心为鲁国国君着想,匡扶人心,恢复周礼,削弱贵族的势力,政绩卓著,一度做到了大司寇之职。结果呢?根基浅薄的孔夫子被季孙,孟孙,仲孙,三大家族联手排挤,只能愤然离职,东奔西走,如丧家之犬。最后,不得不另辟道路,开学授课,著书立说,教化万民。
张孟谈给赵无恤的建议是:去晋阳。
张孟谈的话立刻让头脑处于混乱状态的赵无恤清醒了许多,他想起了父亲赵简子临终前的嘱咐:
如果日后赵家有难,一定要去晋阳。
赵无恤有些不解,问:长子城不是更近吗?
赵简子说:看起来长子城距离国都最近,城墙修的又高又厚,那都是这些年多征劳役的结果,百姓们平时劳役重,守城时难保没有二心啊!
赵无恤又问:那么,邯郸呢?
赵简子说:邯郸粮食充足,那是这些年多征赋税的结果,老百姓已经有些怨言了,所以,也不稳妥。
看着还在思索的赵无恤,赵简子问:知道为什么不同对待这两个地方吗?
赵无恤试着回答:邯郸路远,征发劳役极为不便,所以多征赋税粮食;长子路近,所以多征劳役代替赋税……父亲大人,既然知道百姓负担有些重,为什么不适当减轻一些呢?
赵简子道:赵氏家族庞大,开支甚多,这两个城是赵氏封地最大的,少征必然导致府库空虚,兵力不足啊!
赵无恤豁然开朗,然后又问:
那么,晋阳有什么优点呢?
赵简子笑了:因为,有尹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