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考上北大与贫穷与否有关系吗?考上北大,离寒门逆袭还有多远?
1、这几天我的朋友圈被两位考上北大的准大学生刷屏了。
他们来自不同的省份,一位男生,一位女生,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来自寒门。男生在收到北大的录取通知书时,正在工地上拌砂浆,而女生则写下了令人动容的文字“感谢贫穷”。
毫无疑问,北大的录取,将深远地影响这两位同学的人生轨迹,说彻底改变他们的命运,也并不夸张。能够考上北大,对于寒门子弟,尤其是农村子弟来讲,在当今这个年代,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为他们感到高兴,也发自内心为他们鼓掌。
2、但鼓掌之余,我还有更多思考想分享给他们,如果他们有缘看到这篇文章的话。
以下的话,不仅仅是相对这两位准北大生说的,也是对出身寒门,考上清华/复旦/交大/浙大等所有名校的小同学说的。
首先,对于寒门子弟来说,名校代表着一种至高的荣誉,但务必要尽快转身不可看得太重。
考上顶级大学,可能是寒门家庭几代人的梦想,也可能是一个小地方数年以来的首次,当地对你的认可,完全可以想象。一份北大的录取通知书,不仅是对同学本人的肯定,更代表了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地方的荣誉。因此,某个小地方有某位同学考上了北大清华,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亲朋好友都来祝贺的场面就不足为奇了。
但对于同学本人来说,务必要尽早卸下这份荣誉。
你得明白,不会因为你出身寒门,在几千名北大新生中,就会有什么不同。你在小地方受到的高规格待遇,在北京城可能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如果把在当地形成的“人中龙凤”的标签人设带入大学,等待你的可能是巨大的落差和接踵而来的失望。
第二,考上名校,是寒门子弟逆袭的重要一步,但也只是一步。
现在来回答文章标题的问题,考上北大,离寒门子弟逆袭还有多远?我的答案是,非常远,要多远有多远。
好比两万五千里长征,考上一所好大学,可以认为走出了第一步。这一步至关重要,但也仅仅只是无数步当中一步。
小同学们需要任何时候都保持清醒,一个名牌大学的学历,远非人生畅行无阻的通行证,更不是寒门子弟逆袭的保证书。每年毕业的数万名校毕业生当中,绝大部分最终都会“泯于众人”。
按照正态分布来讲,考入名校的寒门子弟,绝大部分也将和他们一样,在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普通的白领。你在周围同龄人当中,或者放大了看,在社会的坐标轴当中,只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点,这种位置完全没办法带给你此次考入名校时的自豪感。相反,它极有可能带给你很多的负面情绪:焦虑、彷徨、迷茫、挫败和自我拉扯。
相信我,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不仅寒门子弟难以延续高考入学时的那种心态上的自豪和辉煌,就算正常家庭或者优渥家庭出身的同学,同样免不了泯于众人的归宿,这是社会规律,而人是无法逃脱规律的。
因此,认清这个现实,有助于小同学们调整好心态,并尽早为自己的将来做好打算。
千万不要认为,我上北大了,人生自此就有了保障(有这种想法的人并不少哈),前途自动一片光明,这都是非常幼稚的想法。人生要成功,哪怕是最世俗意义上的生活得好,也都需要付出艰辛持续的努力,没有人可以仅凭一纸学历,就可以过得很好。
比如说,北大毕业生每年上万人,我为什么要招你呢?还没有考虑隔壁清华的,国外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的。
走好第一步,忘掉第一步,做好长久奋斗和艰苦努力的心理建设,是每位刚入学的小同学都应该要有的心态。寒门子弟在这方面是有“先发优势”的,你们只需要拿出高考考上北大那股劲,继续奋斗即可。
第三,要敢于自我革命,抓住“城市化”的机会,重新塑造自我。
这一点是我最想说的,也是最有现实意义的。
按照概率分布来说,绝大部分同学(包括寒门同学)都终将平凡,极有可能当地敲锣打鼓庆祝你考上北大的时候,就是你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但是对于寒门的同学来说,如何利用好名校这个平台,完成自我蜕变,显得比其他同学更有现实意义。
毕业后你可以不成功,但应该变成一个全新的更好的自己。
小地方来的同学,尤其是农村的孩子,性格基因里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小地方”的痕迹。我高中时学文科,老师给我们分析农民阶层的几大特点:自私、狭隘、分散、保守。我相信或多或少,这些考入名校的寒门子弟,也会带有这些特点,尽管有时候表现得并不那么明显。
但毫无疑问,能考上名校的寒门同学,一定不会再回到“农民阶层”这个社会圈层里了。大家不要误会,我这样说没有任何歧视的意思,只是客观描述事实。那么,在这些寒门同学今后的发展里,克服一些有局限的性格特征,就显得尤为重要。
刻意地,努力地,花大力气去改造自我,提醒自己克服掉一些不太好的性格习惯,包括思考问题的逻辑路径,比如让自己的心胸变得更加广阔和包容,逼着自己拥抱不确定性和培养自己的冒险精神,这些都是小同学进入大学后可以去做的事情。
寒门出身的同学,容易有的心态和习惯大概有这样几个:自卑、敏感、自尊心强、保守、极度节约。
这些习惯的背后,都是长期的生长环境决定的,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整个阶层属性植入的。如今进入一个全新的平台后,这些东西就会显得格格不入,进而会不断冲击这些同学的性格和认知的稳定性。有冲击是好事,能主动意识到冲击的来源并加以利用,就能完成认知的升级和自我的蜕变,否则就可能变得更自卑,更敏感也更保守,这是一个不好的循环。
举个小例子。寒门子弟在面对金钱时的观念往往是“节流”重于“开源”,更不会想到运用“杠杆”(负债)。
我想起了一个大学同学,毕业时拿到一个很好的美国常春藤名校的硕士录取机会,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就放弃了留学机会。但事实上我知道,有朋友愿意借钱给他去读书,由于他本能地对借钱这件事很抵抗,所以放弃了深造的机会。
因此,反思自我,克服不好的原生环境带来的性格深处的影响,以更大的格局,更宽广的视野,更包容的心态升级自我的认知系统,是寒门子弟在大学里面临的最大挑战。
这一过程我把它称之为“城市化”的过程,因为这些同学与城市文化,尤其是大城市文化的交融,在大学才算是真正的开始,如何在四年内完成他们的同学二十年完成的进程,是寒门同学必须要面临的问题。
好在名校天然具有这个土壤,只要小同学们能意识到这些,积极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要完成自我升级,并不算太难。
第四,做好面对内心冲突的心理建设。
以我的观察来看,不少家庭条件不好的同学,在大学毕业后,都会面临非常激烈的内心冲突。
这种冲突来源于入学时的“人中龙凤”的荣誉感自豪感和毕业后特别普通平凡的巨大落差,也来源于家庭甚至家族的巨大期望和干瘪现实之间的落差,还来源于原生家庭的价值体系和接受完城市化改造后你的价值体系之间巨大的分歧。
毕业后,你会发现,北大清华的同学,找工作一样非常困难。找了好几个月没人要的清北毕业生并不鲜见。
老家的人一听你是北大的,就会默认毕业后不是当大官就是赚大钱,然而你发现两条路好像离你都十分遥远,哪怕要在北京找个就好点儿的房子离公司近一些,也未必负担得起房租。
价值体系的差异就更加明显了,父母死活都觉得你应该25岁嫁人,但你天天叨念的是男女平权,婚姻自由。
这些冲突会伴随着寒门子弟入学到毕业到工作,甚至整个人生。有些冲突是可以解决的,比如你拼了命努力,可以解决如上的第一第二个冲突。但有些冲突可能你一辈子也解决不了,比如和父母的价值分歧。
不管能不能解决,但提前有了预期,事后真的面对时,也就会更坦然从容些。
3、现在寒门逆袭更难了还是更容易了?
有过小地方经历的同学应该都会认同,现在是更难了。
2018年春节,我和高中班主任吃饭时得知,我们那一届高考,是县城里近十年最好的表现。此后再也没有学生考上过全国排名前几的大学,这说明什么?
宏大的背景分析,精准的数据,我就不列举了,大家去网上搜一搜,非常多这方面的论证,结论都是指向同一个,也就是现在的寒门子弟要通过教育这条路来逆袭,比以前更难了。
事实上,各行各业,草根要逆袭,都的确比以往更难了。比如互联网创业这个路径,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少的“造富神话”,大家都进入了存量竞争,寡头垄断的时代。创业者很多到头来都是为寡头打工,为资本打工。
创业逆袭的路正在越来越窄,然而更残酷的事实是,对于很多寒门子弟来说,要真正实现所谓的阶层大跃迁,实现真正的逆袭,创业几乎是唯一的路。这是新的一代寒门子弟不得不面对的历史进程。
行文至此,我又想到了那句无比正确的话: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在此附上《感谢贫穷》一文:
提笔时,我是有些许犹豫的。因为不知道该怎么讲起这个关于我自己、关于贫穷、以及关于希望的故事。
我出生在河北枣强县枣强镇新村。枣强县是河北省贫困县,人均收入极低。我有两个弟弟,大弟弟和我一起就读于枣强小学,小弟弟还在上幼儿园。一家人的生活仅靠着两亩贫瘠的土地和父亲打工微薄的收入。
小孩子的世界,本没那么多担忧与沉重可言。而第一次直面贫穷与生活的真相,是在八岁那年。那年姥姥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平静的生活如向湖面投了颗石子一般,突然被击得粉碎。一家人焦急慌乱,却难以从拮据的手头挤出救命钱来。姥姥的生命像注定熄灭的蜡烛,慢慢地变弱、燃尽,直到失去最后的光亮。姥姥辛苦了一生,却未换来一日的闲暇,病床上的她仍然记挂着牲畜与庄稼。
一辈子勤勤恳恳的姥姥的离世,让幼小的我第一次感到被贫穷扼住了咽喉。可能有钱也未能挽救姥姥的生命,但经济的窘境的确将一家人推向了绝望的深渊。我清楚的记得那些灰暗的日子里母亲无声又无助的泪水,我也开始明白:谈钱世俗吗?不,并不是的,它给予了我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也让我们能尽全力去留住那些珍爱的人和物。而这些亦让敏感的我意识到:生活,才刚刚揭开她的面纱。
我和小我一岁的弟弟相继踏上了求学路,又给家中添了不少经济负担。母亲由于身体原因,更因为无人料理的农活及生活难以自理的外公,而无法外出工作。只能靠父亲一人打工养家糊口。父亲工作不稳定,工资又少的可怜,一家人的日常花销都要靠母亲精打细算,才勉强让收支相抵。外公与妈妈一年的医药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姥姥生病时家里又欠下了不少债,这也就免不了要省掉花在衣服上的钱。亲戚家若有稍大的孩子,便会把一些旧衣服拿到我家。有些还能穿的衣服经母亲洗洗,也就穿在了我和弟弟身上。她常说,穿衣裳不图多么好看,干净、保暖就很好了。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母亲现在仍穿着二十年前的校服了。
我和弟弟也十分听话,从不吵着要新衣服、新鞋子。不过,班上免不了有几个同学嘲笑我磨坏的鞋子、老气的衣服、奇怪的搭配。记得初一一个男生很过分地嘲弄我身上那件袖子长出一截的“土得掉渣”的棉袄,我哭着回家给妈妈说,她只说了一句:“不要理他,踏实做事就好。”
是的,何必纠结于俗人的评论,那不过是基于你的外表与穿着,若他无法看到内里的自我,不睬他也罢。人生的路毕竟不是走给别人看的。那件衣服我穿了初中三年,那句话我也记到现在。
除了衣着,上学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交通。低年级可以在村里上,但升到三年级,就只能去乡里的学校。家里只有一辆自行车,我坐在后座。弟弟只能坐前面的梁上,两条腿翘起来。别人眼中近乎是“演杂技”的样子,竟让弟弟坚持了三年。当时到乡里的路破的不成样子,水泥板碎成一片一片,走起来坑坑洼洼,一到雨天还会积很多水。可妈妈每天接送,从不误时。
其实本可以让我们寄宿在学校,一周接送一次,但乡里学校的伙食实在很贵,妈妈又心疼正在长身体的我们,却苦了体弱的自己。有时候免不了要让我们下车跑一会儿。于是,每天上学跑上一公里就成为了我和弟弟的锻炼方式。记得一次下大雪,雪积了有一尺厚,车子出不了门,妈妈裹着棉袄,顶着风,走到学校来接我们,一路上也不知道有多少雪融化在母亲的脸上。但我和弟弟兴奋的不得了,一边玩雪,一边和妈妈说着今天学到的新知识。我们三个人就这样一直走到天黑才到家。
那时我便懂得了,幸福不是因为生活是完美的,而在于你能忽略那些不完美,并尽力地拥抱自己所看到的美好与阳光。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感谢贫穷,让我领悟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你让我和玩具、零食和游戏彻底绝缘,却同时让我拥抱了更美好的世界。我的童年可能少了动画片,但我可以和妈妈一起去捉虫子回来喂鸡,等着第二天美味的鸡蛋;我的世界可能没有芭比娃娃,但我可以去香郁的麦田,在大人浇地时偷偷玩水;我的闲暇时光少了零食的陪伴,但我可以和弟弟作伴,爬上屋后高高的桑葚树,摘下紫红色的果子,倚在树枝上满足地品尝。谢谢你,贫穷,你让我能够零距离地接触自然的美丽与奇妙,享受这上天的恩惠与祝福。我是土地的儿女,也深深地爱恋着脚下坚实而质朴的黄土地;我从卑微处走来,亦从卑微之处汲取生命的养分。
感谢贫穷,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物质的匮乏带来的不外是两种结果:一个是精神的极度贫瘠,另一个是精神的极度充盈。而我,选择后者。
我来自一个普通但对教育与知识充满执念的家庭。母亲说过,这是一条通向更广阔世界的路。从那时起,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便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中。
母亲早早地教我开始背诗算数,以至于我一岁时就能够背下很多唐诗。她让我比别人早上一年学,并不是因为自己的攀比心理,而是她盼望着我更早地摆脱蒙昧与无知。来自真理与智慧的光明,终于透过心灵中深深的雾霾,照亮了我幼稚而懵懂的心。贫穷可能动摇许多信念,却让我更加执着的相信知识的力量。
感谢贫穷,你赋予我生生不息的希望与永不低头的气量。农人们都知道,播种的时候将种子埋在土里后要重重地踩上一脚。第一次去撒种,我也很奇怪,踩得这么实,苗怎么还能破土而出?可母亲告诉我,土松,苗反而长不出来,破土之前遇到坚实的土壤,才能让苗更茁壮地成长。
长大后,当我再次回忆起这些话,才知道自己也正是如此了。当我们从一开始便遇到阻碍与坎坷,当命运看似在刁难自己,不要怀疑,她只是想让你茁壮成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