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被游击的‘地摊’,怎么就满血复合了!
这两天“地摊”这个词火了,火的一塌糊涂。
如今已经被称为地摊经济,上升到经济模式的层面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不久前举行的全国两会总理记者会上,李克强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曾肯定“地摊经济”。他表示:“两周前,我看到报道,西部有个城市,按照当地的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市场、企业、个体工商户活起来,生存下去,再发展起来,国家才能更好!这可能也是源于国家对于地摊这种经营方式的官方认可吧。
关于摆地摊,央视名嘴白岩松是如此描述的:我不喜欢“摆地摊”这个词,而应变成室外经营和有序占道经营,尤其是激活夜经济方面。
单从字面意思来说,只不过是把一句俗语变成一句经济学专用术语而已,没毛病,但是对摆地摊这种经营方式的描述本人不赞同。
首先,之前摆地摊是什么样的人群?
是生活在贫困线上的社会底层的人群,摆地摊是无奈之举,只为养家糊口而已。摆地摊这个词是最接地气最能体现出这个社会底层群体的生活现状的。为何非要披上什么室外经营这么冠冕堂皇的外衣呢?就好像是我明明只能领个体户的营业执照,非要让我升级成为私营企业的营业执照,我明明只是养家糊口,非要把我往振兴经济,新型经营模式这么高大上的标准上靠,我实在是能力有限啊。
其次,国家此次放开地摊的限制,也是因为由于疫情原因造成整个经济下滑,人们生活负担加重,收入减少。其目的也是为了帮助很多遭遇经济危机的家庭和个人增加一种维持生活的方式,以此来度过难关。
现如今却被无限放大,大有全民上街摆地摊的势头,很多所谓的经济学者或者名人大V已经开始预言地摊经济将会是下半年最大风口,将会取代电商经济模式而成为新的经济模式。
如果摆地摊能够发家致富,为何之前都是社会底层人群在做?有听说过摆地摊成为富翁的吗?
如果摆地摊能够拉升国家经济发展,为何之前会被禁止?世界上哪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摆地摊的贡献?
这种用脚都能想出来的答案,到了那些名人大V的嘴里就俨然成为了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这种热度蹭得有点上头。
摆地摊就是摆地摊,因为货品廉价,因为没有租金,因为不用交税,因为没有门槛,但这毕竟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的最低的一种经营方式,不要盲目鼓吹,更不要粉饰成高大上。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数字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基础靠的是有技术含量的高科技的发展,是需要向华为这样的民族企业巨头来引领国人走向世界。
所以摆地摊这个词挺好,不用硬性包装。否则跟那些非要把荒山刷绿漆而为了达到满目翠绿的效果有什么区别呢?
众所周知,创建文明城市一直在打压地摊经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影响市容市貌,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一些摆摊者会造成街道脏乱等。不论哪种原因,摆摊是底层人民谋求生路的一种"工作"方式,创文期间持续打压,引起诸多热议。"中国式城管"屡上热搜、头条,内容无外乎是"城管欺压小商贩","暴力执法"等。
如今由于持续的疫情,很多大中小企业都面临困境,不少企业只能裁员减员维持运营,失业率大幅度提升。为了维持经济的稳定,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比如减免税收,发行国债,不得不说,这大大起到了缓解就业难的问题。其中最受老百姓关注的莫过于政府支持摆地摊,但摆地摊也要讲究规则,在什么地方摆、卫生条件等都是要注意的,不然依旧会遭遇城管阻拦。
那么城市创文与摆地摊是否冲突呢?
疫情前,经济发展良好,各大城市创文打压地摊,这表明摆地摊与城市创文是背道而驰的。疫情后,经济下行,政府又支持地摊经济,而城市依旧在创文,这到底冲突与否呢?
由此可见地方创文买单的是底层老百姓。他们的生活质量就摆在那里,生活环境、工作方式,不可能都体体面面,总有脏乱的一面,谁不是为了生活,为了家庭?此次摆摊经济开放,广大市民拍手称赞,那么城市在创文时不该去反思吗?是否会有表面工作太足,而忽视了底层人民的生活?
存在必有其一定的合理性,我们不能主观武断地去取缔,而应因势利导良性发展。‘地摊’经济亦然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