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笑话方法论》 二零一八年六月十九日笔记
今天读了刘淼老师的《笑话方法论》,全书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读完此书,我才发现以前并不懂笑话:原来笑话是一种排列组合的艺术,原来笑话意味着挑战权威,原来笑话意味着打破一切禁忌,原来笑话本身意味着伤害。。。。。。由此,我对许多和笑话有关的人和事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01 春晚小品也是值得同情的
近几年,春晚小品屡遭质疑毫无新意,常常嘲讽现在的春晚是当年精彩段子汇编集,甚至,每每临近春晚,网友们还要预测一番今年春晚可能出现的段子。过去,我是赞同此观点的,总觉得以前的春晚小品更加有趣,而今的春晚小品毫无新意、老套。
但,今天读过《笑话方法论》后,却有些同情春晚小品了。
笑话本身是一种排列组合的艺术,无论是相声、小品,还是搞笑段子,其实本质都是一些基本笑料的重新排列组合。
对春晚小品缺乏创意的吐槽,我想,一方面,可能确实是内容缺乏创新,喜剧艺人存在江郎才尽和创意枯竭的情况;另一方面,更可能是由于网络发展使搞笑段子传播覆盖面更广了,以致于许多人早在春晚前就已经反复多次看过这样的段子和“包袱”了,而观看春晚时,人们更期待原创的新段子呈现出来,可是非专业人士们却忘了:全新的笑料是很难创作出来的,大多数的笑料早就已经重复看了许多次、甚至是许多年。
02 人性支配下讽刺的矛盾体
春晚小品除了被批评毫无新意以外,还有更惨的一面:总有一些道德标兵站出来指责小品的内容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涉嫌歧视女性和生理缺陷人士,比如春晚上总出现嘲笑潘长江“小矮个”。搁以前,我虽谈不上什么指责,却也的确心生烦厌。
笑话本身就意味着伤害,无伤害、不笑话,要么伤害自己,要么伤害别人,总要有人受伤的。人性决定了我们天生就是爱看笑话,尤其是看别人的笑话,换个词,就是幸灾乐祸,所以,只有够狠,才能取得笑话所预期的效果。讽刺啊,想想多少人在时隔多年后指责赵本山小品内容的低俗和不健康,指责他拿弱势群体开涮,殊不知当年笑得最欢的就是这些人!
更值得反思的是,在中国是绝不能开政治玩笑的,也不能大谈特谈“性”话题,即便可以说,也一定是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尤其是公开场合,更遑论春晚直播。所以呢,对上不敢言,那就只好对自己和弱势群体说抱歉了,可扪心自问,笑话制作者这样的一个小丑角色,又何尝不是弱势群体?
道德标兵们与其去指责小品的不健康,不如去指责笑话产生的中国这片社会土壤不健康。笑话意味着挑战权威、打破禁忌,可在春晚直播中不敢、也不能挑战权威、打破禁忌,那么我们究竟凭什么去指责小品节目本身?
鲁迅先生曾说,幽默是生活温饱、民主平等和言论自由之下的产物,简言之,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当时的中国尚没有提供此种生活方式的土壤。
我想,莫说是鲁迅先生所在的时代不具备相应的土壤,恐怕今天我们生活的21世纪——也还远远不够营养和滋生幽默,不过,庆幸的是,近几年奇葩秀、吐槽大会、内涵段子等也还看到了些许进步。
但是,透过奇葩秀、吐槽大会和内涵段子等下架整改也可以看出:中国社会仍然还不够开放包容,路漫漫其修远兮,仍需上下而求索。
可细思极恐的是,人性啊,有些人明明喜欢幸灾乐祸,却偏偏满口仁义道德地批评、指责,甚至举报节目,真是可笑,一群嚷着要听好笑话的人居然为不够开放包容的土壤摇旗呐喊、敲锣助威?
03 他们不是真正的快乐
我还想起了前几年在B站上看过的一个关于周星驰的视频——《你不是真正的快乐》,视频剪辑了星爷历年出演的喜剧影片,并配以五月天的歌曲《你不是真正的快乐》,同时我的记忆力又浮起了许多星爷的采访视频,似乎真得很少看见电影里那样灿烂开心的笑容。
或许,喜剧艺人并不像作品中那样永远快乐,就像医生也不是永远健康一样吧。
书中说,难道那些为世界制造笑料的人都是小丑?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的。
可是,在人前永远扮演一个供人取乐的小丑,很难,因为取悦别人本身就很不容易。我们也常常说,与其去取悦别人,不如好好取悦自己,可见,取悦别人要难得多。当自己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地想出一个段子,可大家却不想笑、笑不出来的时候,那该有多绝望。
更何况,时间长了,别人就真把你当小丑了,小丑的外套就脱不下来了。不开心的情绪是万万不能表露的,再不开心,都得强颜欢笑;就是表现不开心了,看客说不准会以为是你在搞笑!
书上说,换个角度,能使人笑的人往往是很聪明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既然自己有这份能力,牺牲自己让别人笑一下也是应当的。或许,这也算是对于笑料制造者一种无奈的安慰和开解吧~
我想,以后可不能随意取笑别人了,因为,他不一定是真正的快乐。
最后,笑料制造者们值得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