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玉壶春瓶这一名称的来历,有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
相传在宋代熙宁年间,大学士苏东坡路过景德镇,特地去寻访他的一位禅友佛印和尚,得知佛印云游未归,他就信步闲逛到一个制瓷的作坊。他见一位老人坐在轱辘车上拉坯,觉得非常奇异,便对老人说:“久闻景德镇瓷器贯通文化,诗词歌赋皆能以绘画而描述,但不知这瓷器造型能否表达?”说完就吟咏了唐代王昌龄的一首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老人听了以后,略作思忖,就拨动车轮,须臾间塑出了一个撇口、细颈、敛足的器型来,老人说:“此器如心倒置,谓之‘心到’了,撇口寓示‘敞心扉’,拙器抒志示节,客官以为如何?”东坡见了,感慨地说:“冰壶者,表里澄澈,光明磊落。当也是‘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哪。”苏东坡兴情所至,当即赋诗一首,其中有“玉壶先春,冰心可鉴”两句尤为脍炙人口。后来佛印和尚闻讯赶来,也欣然写下了“清如玉壶冰,贞见玉壶春”的诗句。
但是查遍苏东坡的所有文集,都没能找到有关玉壶春的诗句。可见,这只是文人附会的一个故事而已。但玉壶春瓶的确以其曼妙的造型而深得文人们的喜爱。
玉壶春瓶又称玉壶赏瓶,是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形。流行地区广,沿用时间长,宋以后历代各地窑场均有烧制。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它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其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这种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
在古代,玉壶春瓶算是瓶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器型,它最早的雏形可以追溯至汉唐,其造型定型是在北宋,宋时期北方很多窑口比如定窑、钧窑、耀州窑等都曾烧制过玉壶春瓶。
金元以后,玉壶春瓶开始盛行。玉壶春瓶发展至清代,造型上并未有多大的变化,工艺上较前代更为成熟。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玉壶春瓶在造型上区别虽然并不显著,但其赏鉴意义进一步浓郁,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器物的釉彩品种不断增多,远较明代丰富。青花、青花釉里红、釉里红、祭红、斗彩、珐琅彩、粉彩、各色釉地五彩等等。到了明清时期,玉壶春瓶的装饰更加丰富,并开始作为一种陈设的艺术品被人们广泛关注。北京翰海保利异地拍品征集海选开始了,一八七,一五零八,七三一 一,杜经理民国直至现代,玉壶春瓶依旧长盛不衰,并通过不断发展而逐渐延伸出了玉器、金银器等不同的材质。发展至今,它已然是中国瓷器中一种经典的流行器物。玉壶春瓶尺寸较为矮小,“S”形的设计更能迎合人们抓取物品时的习惯,也更适宜在手中把玩观赏。而明初大花大叶的潇洒风格与釉里红展现的奔放热烈更加凸显其妩媚,红彩卷草纹装饰的喇叭形瓶口犹如带彩的双唇,倾吐胸中的躁动,给人以美的享受。故而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颇受收藏大家的垂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