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我的小伙伴都知道我持续700天每天阅读3小时,所以前些天有一位群友问我阅读时间都从哪来?
今天就来分享一下看书的时间从哪来?
一、从心中来
首先有没有时间做某件事跟我们如何看待这件事有关,跟这件事在我们心中的重要性有关,也就是一个价值排序问题。
之前看过一句扎心的话,你不是没有时间看书,只是看书这件事对你没有那么重要。
因为如果一件事跟吃饭睡觉一样重要的话,你一定会挤出时间来做这件事。没有人真的忙到跟古代皇帝一样日理万机,总能够抽出来的。
我平时也是有工作的,上班的时候也非常忙。但是阅读对我来说实在太重要啦,简直可以用改变命运来形容啦。
所以,想要有时间看书,第一步是要打心眼里觉得看书这件事重要,且在你的价值排序里,排名很靠前。
微信有置顶功能,其实我们一天的时间也有置顶功能,我就是我阅读这件事“置顶”了,所以一有时间我就阅读。
二、从早起来
对于像我这种既有工作,又有家庭小孩的人来说,能有自己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其实非常不容易的。
很可能白天要上班,晚上要带娃,所以想要有自己的学习时间,且是大块时间,只能从一个地方来,那就是早起。
因为早起那段时间,没有人打扰,还没开始工作,老婆小孩也还没有醒,这段早起时间是最好的看书时间。
比如拿我自己来说,假设8点半上班,那我就6点钟起来,也不算太早,但是除去吃早餐通勤时间,在上班之前我可以沉浸式学习1.5小时。
另一个时间就是晚上下班以后,等小孩睡着了,如果还有时间,还可以看书1.5小时。
这样基本上就能保证自己每天看书3小时,但是大家没必要每天看那么久的书,我是因为极度渴望学习,极度渴望成长,所以我对自己比较狠。
我们普通人其实每天能够抽出1小时拿来看书就已经非常不错了,一年365天,累计看书365小时,假设一本书要8小时看完,那一年也能看完45本书。
据海外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美国人平均每人每年阅读21本书,日本人平均每人每年阅读17本书,而我国平均每人每年阅读5本。
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为64本,所以犹太人这么聪明,这么富有,都是有原因的。
所以,如果你能保持一年看书45本,我相信你已经跑赢95%的同胞。
三、从碎片时间来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
其实,看书时间也是可以挤出来的。
每天都用一大段完整时间来读书,对现代人来说太奢侈、太难做到。我们的时间常常被各种事情切割得支离破碎,等车、排队、等朋友、等孩子、候机……
细细梳理,每天我们都有太多的碎片时间。通常我们都会掏出手机,一遍又一遍地刷朋友圈,大群小群里跟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两句,或者刷刷抖音短视频,这些都没有太多营养价值。
所以,不如阅读吧,这才是为你补充养分的方法,看一篇公众号里的好文章,或是打开微信APP,看上几页书。碎片时间虽然琐碎,但集中起来要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
我用了一个叫“时间块”的时间管理类APP,将一天二十四小时里的每个小时画成四个小格子,也就是将时间分成十五分钟一个单位。
用了这个APP我才惊讶地发现,一天下来,十五分钟以上、半个小时以内的空闲碎片时间加起来多达数小时,而通常都被我以看手机、磨蹭的方式用掉了,如果好好规划一下,其实是很宝贵的时间资源。
碎片时间都短而零碎,但也正是因为这种特点,反而会对阅读造成一种紧迫感,让读书特别有效率,尤其适合那些讲方法论的书、散文随笔类的书,几分钟、十几分钟。看上一个章节,或者读一两篇小文,感觉挺充实的。
美国教育家贺拉斯·曼说过:“每天努力挤出一点时间阅读,哪怕只看一句也好。如果你每天挤出十五分钟阅读,一年下来也会是不小的收获。”
利用等待的时间看书还有一个巨大的好处,那就是等待再漫长都不会觉得焦虑了。
查理芒格说过,“只要我手里有一本书,我就不会浪费时间”,所以每次等人的时候,我都会打开微信读书看书来打发等待的时间。
四、可以利用听书
在眼和手不得闲的碎片时间里,还有另外一种阅读的拓展方式,那就是听书,比如开车、走路、跑步、洗碗或打扫卫生时,都是听书的黄金时间。
听书有两种,一种是听原文朗读,同样的一本书,听要比看效果差许多,而且还容易走神。
另一种是听人讲书,比如著名的“得到”、“樊登读书会”,各种免费网课和付费课程,还有散布在“荔枝FM”、“喜马拉雅”上的各种讲书,选择非常多,很容易找到自己喜欢的。
虽然听书效果没有看书效果好,但是也可以利用一些碎片时间。
总结一下,看书的时间从哪来
1、从心中来,重视看书这件事
2、从早起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
3、从碎片时间挤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