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重庆九十五中
和九十五中的缘分,来自我的QQ好友“紫樱千夏”。因为工作原因,我的QQ上有3000多个好友,是我多年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我在生活上是个马大哈,对QQ上的好友也只有网名,很少备注真实名字和工作单位。虽然平时不常联系,但遇到我的生日,哪怕是我胡乱写下的生日时间,也会收到几百个好友铺天盖地的网络祝福。所以,在微信盛行的今天,我的QQ一直保持登陆状态,一来习惯在QQ上发布日志,二来喜欢在QQ上隔三岔五地传照片。我的QQ,是我的日记本,记录我走过的路,爱过的人和看过的景。
7月份的一天,一个名叫“紫樱千夏”的网友在我日志后面留言,说她在孩子的暑期作业中发现了我的文章。我当即生硬地回复她,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过了几天,“紫樱千夏”又给我留言,作者就是你这个名字,题目记不清了,孩子把作业拿到外公那里去了。我当时只认为这是她恭维我,或是无聊的时候发的信息。我相信,现在写文章的人很多,和我同名同姓的人也有,我对她的留言毫不在意。自己日常的涂鸦写作只是闲暇之余的爱好,根本登不了大雅之堂,更别说会出现在孩子的暑期作业中了。过了一个月,我在新华书店看书,我的QQ“滴滴”地叫,我打开一看,又是“紫樱千夏”。我有点怨言,这个“紫樱千夏”真能坚持,明明不是我的文章,非要张冠李戴。这次是她发来的两张图片,图片的内容是我今年四月在《重庆晚报》上发表的文章《母亲的蔬菜》,这是我第一次为晚报投散文(以前为晚报写了大量的新闻稿件),也是首次在晚报副刊上发表文学作品。第二张图片是《母亲的蔬菜》的阅读试题。我当即为自己以前的不耐烦而愧疚,也相信了当初“紫樱千夏”所言,在孩子的暑期语文作业中有我的文章,更被她的坚持不懈和真诚所感动。一时间,我惊讶,喜悦,还有激动像阳光一样铺开。我继续问她,孩子是哪个学校的,念几年级了。我从“紫樱千夏”那里得知,这篇文章被收录为2017年度重庆九十五中学初二学生的暑期作业——现代文阅读。“紫樱千夏”很热心,把孩子班主任的微信推送给我,我很快和郭老师取得了联系,并承诺郭老师,等我的新书出来后,给学校赠送10本。半个月后,我的散文诗集到了重庆,第一个寄出去的件,就是95中,我立即请快递员到我办公室来寄走了10本。
生活照样过着,文章也照样写着。对收到我赠书的亲友,有的很礼节性地回复,有的激情满怀地写下了书评,也有的不了了之。书送出去是我的心意,至于后续的赞美、批评,抑或沉默的,扔掉的,一切顺其了自然。
“冯老师你好,你赠送的散文诗集已收到,我们的语文教研组长已迫不及待地拜读了。非常感谢你的捐赠,学校把你的赠书放到了校图书馆,并在书架上钉了小木牌,上面写着作家冯琳女士捐赠(图片稍后照过来给你看)。”过了几天,九十五中的郭老师给我发来一条微信。我在内心感慨着学校的重视,也想象着自己的书那么庄重,那么有仪式感地摆在了校图书馆。随后,郭老师继续说,学校想给我寄一封校长签名的感谢信,并请我把地址留给她。
我知道,九十五中离我所在的沙坪坝区不远,在大渡口区,我在百度中找到了关于95中的介绍——“始建于1964年,是重庆主城区最大的单办初中,重庆市文明单位------”。我想,从学校的校长、老师对一个普通写作者的尊重和用心程度,就像门前的桂花,为路人娓娓道来花中的香气,在天地间簌簌飘荡。这种文化理念的传递,是发散型的,是潜移默化的,在全校师生以及像“紫樱千夏”这样的家长心中流淌。就像绿洲对沙漠的滋养,红柳对戈壁的点缀,一寸一寸地铺陈为生命中最美好的相遇与重逢。(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