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电影就像是用干细胞在自己身上做实验的王朔,记忆残碎,创作精力还在,但也只是拼凑的王朔了,只有文字台词还停留着王朔的影子。
一开始很难理解片名《不老奇事》四个字,甚至都不知道怎么翻译,细看英文名为“郭先生的奇妙故事”。整体影片质感像是回忆录,很有王朔作品的年代感,六十年代忙碌躁动的中国,已经泛黄的时代碎片。看完全片后,才恍然大悟,王老师是做了一个奇幻大片的梦啊。
他不是文艺的王朔了,他是讲床前故事的王朔。
影片以王传君饰演的郭小鲁为主要叙事对象,通过郭的自述,讲述他从小到大的人生经历,从一个没有父亲庇佑的孩子成长为发现干细胞的医学家。但电影又不只是在叙述他的成长,着重的故事线是他与青梅竹马那魂牵梦绕却又理不清的纠结情感。影片前半段是一部深情的爱情片,缓缓的曲调,平静的叙述,再配上极度舒适的慢动作,满是诗意的体验感。如果故事继续讲下去,继续讲述郭小鲁出国后两人的故事,这部影片应该会是一部完整的感人作品。但可能王朔不满足于成全一个不温不火的爱情片,而是想挑战一下奇幻片的创作。影片从丁老离世后,就开始进入了对人生、对生命、对永生与死亡的探讨,突然抛弃了主线上的主人公,开始转向干细胞的研发过程,变成了错轨的两条故事,这种中途折断的方式明显给了观众不适感,网上一大片骂声和减分也就很好理解了。
后半段的跳戏,笔者也很莫名其妙。明明电影中满是王朔的味道,台词、人物、细节处处是王朔的影子,后半段的剧情却出现如此大的失误,整个状态不是主人公打了干细胞,倒像是干细胞打在了王朔身上,电影被未知力量干扰了。
可是,王朔为何要做晚节不保的事。
仔细看剧情的转折点—郭小鲁与丁老的对话。郭问他眼前是否真实,丁老说这是幻境,人的大脑可以脱离五官去创造一个完全自我的世界。从这个地方开始,丁萌萌用自己的身体试药,郭小鲁从脐带中再造干细胞成功,一系列的剧情,大胆又迷离。但笔者猜测,这些都是郭小鲁的幻想。真正的剧情应该是丁萌萌发现自己也得了癌症,开始戒酒戒烟,但最终死于病痛。郭小鲁在接连面对两个生命离世后,开始陷入了对生命的迷茫。丁萌萌离世后,郭小鲁难以接受,宁愿相信是丁萌萌以身试药导致死亡,而不是疾病夺走了她年轻的生命。幻境里的丁萌萌对郭小鲁说,就算是做梦也要继续做下去。就这个点来看,丁萌萌死亡的剧情应该是参杂了一些郭小鲁的幻想。而之后郭小鲁自己试药,远赴非洲,成功归国等剧情,毫无疑问都是郭小鲁的幻境。也就是影片后30分钟的剧情都是郭小鲁的幻境,真正的郭小鲁应该是在注射未经检验的干细胞后就陷入了昏迷,病危的他在意识中创造了一个事业成功,与苏相伴到老的理想世界。
不论是丁萌萌的死亡还是郭小鲁试药出现幻境,影片中反复出现“幻想”“做梦’等词,似乎都在揭示电影的真假参半,虚虚实实,这是王朔捉弄我们的把戏。
笔者不愿去想是资本方的原因导致这部影片烂尾,更愿意设想这是花甲之年的王朔对自己的一次挑战。他想尝试一次奇幻电影的创作表达,但又想融入自己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一直秉承的现实主义浪漫风格,他想描绘一段美妙的理想人生,又控制不住去揶揄这个斑驳的世界。所以才造就了《不老奇事》细腻又粗犷、浪漫又沉重的叙事格调。与其说《不老奇事》是《本杰明·巴顿奇事》与《阿甘正传》的结合,倒不如说它是王朔打破自己,重塑另一种可能的尝试。影片中处处是王朔惯常的表达方式,台词精粹,影调迷幻舒服,节奏紧凑不拖沓,人物的际遇和旁白都透露着王朔对人生的思考,他还是那个王朔,依旧桀骜不驯,粗犷又浪漫。但不拘传统叙事的他这一次在剧情上给大家玩了一把伏笔,想看看自己除了浪漫故事外的另一种可能,是否还能用他习惯的方式表达出一个全新的故事,同时还不丢弃自己想要表达的人生哲理。好玩的是,正是这种跳脱和突兀让《不老骑士》避免成为了一个陈词滥调的爱情故事,而因为饱受争议,反倒成为了一个奇怪又熟悉的床边故事。
风格之所以成为风格,正是因为创作者坚持自我,观众从反反复复的欣赏中感受到了作品的生命力,感受到了创作者狂热的表达欲望。王朔之所以成为王朔,也是因为他反反复复的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叙述这个世界,狂傲不屑,狠狠的骂了这个世界又死命拽住,这个状态伴随了王朔一生,也成为了观众喜爱的王朔。就像影片中的音乐,缓缓的,一点一点轻轻的响起,单调悠长,你记不住旋律,但就是感觉它在流过你心里,浅浅的,很舒服。
然后你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