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我,才是我
看《我不是潘金莲》有感
闲来无事,边抄书边看《我不是潘金莲》。并不复杂的情节,包含着世间百态,引人深思。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李雪莲该不该坚持告状?
李雪莲的告状主要有三次,第一次告秦玉河与自己本是假离婚;第二次告庭长、县长、市长处理不公;第三次告各级官员阻拦自己告状。根源是秦玉河欺骗自己假离婚真抛弃,赔了房子又折孩,明明自己是受害者,反倒被秦玉河说成潘金莲,咽不下这口气。告了十年,从一个风韵犹存的少妇到满脸沧桑的油腻中年。这期间,从想杀人到自杀。其实,她告的是自己的执念。十年里,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告状,谁要阻拦她就告谁,像一条疯狗。告状已成为她生活的全部,她活着的全部目的就是告状。她与各级官员斗智斗勇,进京告状。当她历经千难到达北京,却被告知那个使自己恨得咬牙切齿的渣男死了。出了车祸,遭了报应,应该高兴才是。可是,她却浑身颤抖,嚎啕大哭,死了,就没人还自己清白了, 告状就没有理由了,生活的目标消失了,还怎么活?这是不是很荒唐?
荒唐,而又真实。小说是虚构的真实,电影也一样。如果李雪莲停止告状,意味着她承认自己错了不该告,那个渣男是正确的。其实,对于周围的人来说,他们离婚了,真相是什么并不重要。因为真相只有李雪莲和秦玉河知道,除了秦玉河能证明谁都没办法证明,秦玉河怎么可能证明呢。所以,只能是个死结。这件离婚案的真正作用在于看清了秦玉河渣男的真面目,承认自己识人不明。明智的做法是及时清零,不再纠缠,开始下一段生活。凭着自己较高的颜值,经营农家乐的能力,应该可以开始幸福的生活。就像她在别人果园树上甩下绳子准备上吊时,果园的主人劝她到竞争对手的园子去一样,不是只有一棵树可以吊死,别的树也可以。生活中的树很多,自己也可以长成一棵树,自己给自己荫蔽。李雪莲把大把的年华浪费在受害者的角色里,忘记了还可以是农家乐的老板、同学的恋人。当她自己放下那个受害者“我”时,她才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她在异乡的小站开了一家快餐店,谈起那段过往,也止不住笑。笑自己的不值,笑自己的执念,笑自己的荒唐。自己当初以命相搏的真相于别人只是一个笑料和谈资,于后来的自己也是过往的梦靥.
李雪莲值不值得同情?值得又不值得。相对于秦玉河来说,她受骗了,钻进了渣男的圈套。相对于法律来说,她和秦玉河是同谋,她的目的是为了多生一个孩子,主意还是她自己出的。自己又未必正义。影片设置当事人假离婚的情节,也是影射当下世相,人们为了买房、拆迁等等假离婚真谋利。于是,一纸离婚书成了检验人性善恶的试金石。有人如愿以偿,有人鸡飞蛋打,有人兵刃相见。
想起堕甑不顾的故事,孟敏认为甑已破连看都不看就走了。执念于破甑只会阻止前进的脚步,有害而无益。对于李雪莲来说,状告秦玉河就相当于把破甑复原再打碎,不说破甑难复,就是复了再摔,结果还是碎了,意义何在?我们在生活中会摔碎许多“甑”,有时是自己有时是别人,破了就破了,不必执着于伤害,相害相杀,不如一别两宽。何况,有些执念害不了别人,只会害自己。
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个屠刀,不只是挥向对方,更是指向自己。放过别人,其实是放过自己。
�j3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