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傍晚,关注已久的公众号“LateNews by 小晚”发文。新文章《财经封面|共享单车:资本局中局》通过讲故事的口吻将mobike和ofo背后的资本历程娓娓道来,真心佩服作者的文字功力。感触过来,也想与大家分享我对当下备受资本追捧的“共享充电宝”的一些看法。
市面上的共享充电宝从使用场景来分,大致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一是移动模式下的移动共享,代表是“来电科技”,主攻大场景;人和充电设备都是可以移动的,比如从A地借充电宝到B地还,主攻大场景大设备,包括商场、高铁、火车站、机场、景点、医院等人流量大的地方,一台单机设备可放几十个充电宝。
二是固定场景下的移动共享,代表是“街电科技”,主攻小场景;人在A点附近活动时,有借充电宝的需求,可以从一个没那么大的机柜里付押金后借出。主攻小型柜台,场景包括餐厅、咖啡馆、酒吧等,一般单柜有6个或12个充电宝。
三是固定场景下的固定共享,代表是“小电”,主打的是每一张桌面;线机一体,桌面上有共享充电宝时,不需要交付押金,扫码付费后就可以直接充电。
当下共享充电宝的盈利模式主要是以下三种:
一是押金和相关收益;二是充电宝本身租赁费用;三是屏幕和充电宝承载的广告收入。
接下来,来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1、存在实际需求,但频次未必如意
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移动设备用户数接近50亿,中国已经超过13亿,每天大概有10亿多次充电行为,有1亿多次充电行为在家里办公室以外,国内存量的充电宝有20多亿。从生活体验来说,多数人出门必备一个充电宝。在快充技术不够完善和手机电池续航技术没有突破的情况下,共享充电宝的确存在实际的需求,并且具备一定的便利性,尤其是在大场景如机场、火车站、医院、商场等人流量巨大,逗留时间较长的地方。需求存在是一回事,但是消费者的使用频次取决于共享充电宝的密度是否足够,能否让消费者放心不带充电宝甚至没有需要买充电宝才是各大玩家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所以现在大家都在加快融资速度,拼市场占有率。
2、轻资产+线下大流量,机构最爱
在创投领域,不是资金荒,而是资产荒。市场上大部分的好案子都已经被少部分VC在前几年抢占了,机构投资人也十分焦虑。在移动互联网红利接近枯竭的时候,共享充电宝凭借“轻资产+线下大流量”自然而然就成了香饽饽,而且有知名机构入局,与其苦苦找项目,思考行业逻辑,何不如大胆跟大牛尝试一波,说不定还能打个资本“penta kill”。
3、腾讯阿里小米的入局,厮杀即将开始
有点出人意料的是,共享充电宝之战才刚拉开序幕,腾讯阿里小米巴巴就陆续进场。共享充电宝的核心壁垒在于团队的运营能力,基本没什么技术门槛,谈不上有颠覆性的革新技术、从表面看,这场战争拼的是谁的市场占有率,即有效场景密度;从本质看,还是看谁的线下流量多。而这场战争的弹药就是“资本”,团队的运营能力就是兵团。
4、再怎么拼,也只是昙花一现?
从技术的纬度分析,短期看快充技术,长期看电池技术。当下手机电池多是锂电池,而所谓的“超级电池”等尚在实验阶段,一直也没有革新性突破,距离规模化商业化还有很一段路要走。(研究电池技术的小伙伴加油~~~!)而发展迅猛的快充技术也是共享充电宝不被看好的原因之一。OPPO、华为、一加等国产手机的快充体验都不错,并且快充技术研究都是国产手机研发商的重点计划之一。毕竟,手机电池的续航能力也是影响购买的一大因素。快充技术也是成为了共享充电宝成败的关键因素。
5、继共享单车后,这是一个新的资本局中局
不可否认,共享单车在资本的驱动下发展迅猛,确切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需求,并且真的是在做好事,通过资本推动产业变革,推动物联网的发展。与共享单车相比,共享充电宝显得low很多,说白就是这是个“流量生意”,并且这个局的结果未必符合资本玩家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