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一早寫四千字。
(二)學思達講義製作之概念
1.永遠考量「時間成本」與「效益」。
每一個知識點,老師有多少時間可教授?學生需要自學多久、討論多久、發表多久、統整多久、評量多久?都必須加以考量。──一開始的進度落後應該如何克服?教學效益如何越來越高?也都是老師必須時時掛記在心。
2.教學目標:每個知識點,我到底想要訓練學生何種能力?就設計甚麼樣的問答題來訓練學生。
教學目標也好、認知目標也好,老師最好都有一個清晰的概念,甚至是一個完整脈絡的概念,我覺得布魯姆教學認知六目標可以作為基礎,然後融攝或結合其他不同教學概念,形成一個越來越繁密、多元、靈活變化多端的新結構,如ORID、PBL、UbD等等,甚至如PISA評量的閱讀能力著重思考與自學能力所包含的「擷取訊息、理解文本、反思與評鑑」,皆可融攝或結合起來。(關於這些融攝,下一章會詳細論述)
同時老師也根據自己的能力、專業、以及各學科的特質,各自再去培養出學生各種能力,不論是語言訓練目標:聽、說、讀、寫;品格的訓練目標、技藝的訓練目標,只要老師想要達到甚麼樣的目標,通通可以考量進來、開始訓練學生。
3.課本與補充資料的關連與連結:
老師永遠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想:課本上的文字,學生自學可以自己看得懂嗎?如果學生看不懂,老師要如何幫助學生看得懂?採用甚麼樣的方式?是要用傳統講述、還是用文字、還是用影片?
4.學生最佳專注時間多久?
一般學生最佳專注時間約五到十五分鐘。所以每個知識點都要拆開、分成一個又一個小單元。自學資料盡量不要超過學生最佳的專注時間,用一個又一個問答題來當成學生自學的引導,將課程內容拆成一個又一個個適合學生吸收的小單元。
5.學思達的五個步驟(學生自學、思考、小組討論、上台發表、老師統整)一定都要有嗎?
其實並不一定,必須依照學生的狀況(能力高低、程度好壞作綜合判斷)、問答題的難易程度,可以隨時作出各種變化,可以保有五個步驟,也可以減少一個或數個步驟。當然,也可以再增加其他步驟。
6.學生全自主學習的可能性。
要不要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自己動手找資料、甚至自己設計問答題?可以的,但依然要考量到時間成本如何?效益如何?訓練學生何種能力?要一直這樣頻繁訓練嗎?如果讓學生回家去做這些事,又必須要幫學生考量,學生回家有多少科的作業?要用到學生回家多少家庭時間?而不是一廂情願要學生回家完成。──有沒有辦法直接在課堂上完成(如果可以,就不需要讓學生回家做)?完成這些作業需要哪些設備、閱讀多少資料、學生有無判讀資料的能力、老師要不要先教學生如何判讀資料?──這些也都是老師必須考量的。
只是,一開始自學,我的建議還是不要讓學生直接開始自學,因為這樣老師的專業就消失了。例如,有些地方的老師會讓學生回家或在課堂上自學,然後讓學生發問,哪裡有問題,甚至直接讓學生設計問答題,然後在課堂上就針對學生的問題回答或讓學生研究或相互回答各自的問題。這樣的形式不是不能作(除非學生有經過訓練、擁有強大的自學能力),而是一開始不能這樣做,因為學生問的問題通常是資料不足產生的問題、或是低階的理解上的問題,學生很難問出高層次的問題,而這兩個部分正是老師展現專業的地方。──學生經由老師的引導和訓練之後,最後才能慢慢放手,讓學生進入全自學狀態。
7.主題式教學:
學思達教學一段時間之後(我的看法是兩輪左右,也就是六年之後,學思達教學方式漸漸成熟,掌握了流程和學習速度),自然而然老師就會開始想要進入主題式教學,原因在於學生學習速度增快、成績越來越穩定,空出來的時間越來越多。
一開始的主題式可能是先從同一側教科書內的的相近主題開始(有些國家直接就把教科書編成主題式,老師就沒有這種煩惱了,但若有些教科書還沒有編成主題式,學思達老師就可以開始著手切入);另一種則是因為學生學習速度加快,可以在教科書外進行課外書的主題閱讀,這是屬於外部增加式的;最後學思達老師之間,即使不同科,但是有共同的教學觀念、流程和概念,就很容易開始產生連結和對話,相互連結自己的知識點,一能力、素養或知識特質為核心、就能開始跨學科(兩科、三科、甚至多科之間)的主題式教學。
8.評量:
學思達老師需不需要鞏固學生的考試能力和成績?(老師必須想一想,需不需要面對教學現場的學生、家長、學校、同事之間對分數的重視(對分數的重視與否,會因國家、學校、家長的不同而有所很大差異,當然亞洲國家普遍對成績還是重視的,但是還是有不重視的,所以要先考量清楚)?如果需要,有沒有必須加強?如何加強?──有一個簡單方式就在每一個知識點學習之後(問答題引導),再採用學生日後即將面對的考試測驗形式(尤其是最重要的一場考試)來強化學生的應試能力。也就是說用問答題開始引導學習,最後再用學生重要的評量形式來鞏固評量學習。另外,將評量分散在各個知識點,每一題評量都附給學生詳解,可以方便學生可以自學、自己訂正。另外,如果可以,將評量題目放在網路上(結合學習平台),也可方便學生練習、評量,也方便老師整體又個別地知道學生的學習狀況。)
1.學思達講義實際製作與背後設計考量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