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他的才华更是纵横古今。他年青时的抱负不可谓不大,曾把自己比作大鹏,“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抒发自己有朝一日要使斗转天动、山摇海倾,能够施展才华,报效国家。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的一生都是怀才不遇,直至饮恨而终,这其中有时代的原因,也有他自身的原因。曾国藩对此有自己的理解:人一定要找好自己的位置,千万不能站错队,而李白是站错队的典型。
01 以诗咏志
李白坚信自己的才华,执着于自己的理想,所以他对唐王朝的奸佞小人把持朝政,非常痛心。但他不是一个隐忍周旋之人,他放荡不羁的率真个性使得他毅然决然的拿起诗歌作为武器,在诗中大胆揭露和抨击那些腐朽势力的黑暗统治。
在他所作的《古风》诗中,他以愤懑的心情揭露了唐玄宗的“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的荒淫极乐;痛斥了小人在朝“举动摇百日,指挥回青天”的胡作非为。
除此之外,他还在《古风》第三首,把矛头直指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唐玄宗,他在诗中以秦始皇做比喻,欲抑先扬,先说秦始皇当年何其雄才伟略,来反衬唐玄宗已经失去了开元初期的励精图治的精神。而后,笔锋一转,以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和神仙方术,来讽刺天子兴道教、以求长生的愚昧腐朽,最后尖锐的展示出这样的下场:“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诗中用词犀利直接,对天子的讽刺入木三分。
对于那些鱼肉百姓的朝中权贵,李白也是极端蔑视,在诗中极尽讽刺之能事,将他们比作成“沐猴而冠不足言”,“薰龙更是何鸡狗”。为了坚持自己的节操,他从不屑于阿谀奉承这些人,更厌恶同他们合作。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人直抒胸臆,对权贵的不屑和憎恶展现的淋漓尽致。当然这也就招致了皇帝和朝臣的不喜与排挤,使得李白虽有经世之才,却郁郁不得重用。
他的诗除了抨击权贵、揭露腐朽,也会毫不吝篇幅的展现劳苦大众的生活状态,他的诗中有村女、征夫、宫女、歌姬、卖酒老翁等小人物,因为他从没有忘记底层人民的苦难,他选择和黎明百姓站在一起。“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揭露了普通戍边战士的艰苦;《丁都护歌》中,诗人描写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惨苦情景,这些都体现了诗人对人民群众的强烈同情。
02 游侠情怀
李白之所以如此愤世嫉俗,还不喜逢迎站错队,从他的早期经历中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从小就以侠客的行为准则来规范自己。李白的好朋友也称他:“少任侠,手刃数人。与友自荆阻扬,亡友靡溃,白收其骨,江路而舟”,说的是李白从小行侠仗义,还杀了好几个人,然后与同伴亡命天涯,途中同伴死了,李白为他收尸。
李白的一生以侠客自诩,对历史上的侠客也不吝溢美之词,在他的诗中,有许多赞美侠客的作品。李白的咏侠诗中最负盛名的当属《侠客行》,诗人以满腔热情讴歌了战国时候的侠客群体,赞扬了他们“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的不朽伟业。在《白马篇》中,“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李白以炽热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刻画了一个英勇无畏的游侠形象,他嫉恶如仇、一旦边疆受到威胁,便毫不犹豫的发愤从军、奋勇杀敌。获胜归来时,也不屑附权贵,而是继续把酒言欢,尽显豪侠风采。
带着浓厚游侠底色的李白,对于当权统治者自然少不了尽情嘲讽和揭露。李白进入长安后,受好友贺知章的推荐,从此“声名益振”。后来得以入宫,得天子青睐,然而在京三年,却未得重用,反而阅尽朝堂黑暗,无奈借酒麻醉,过着狂放的生活,他用快乐来掩藏忧愁,用不屑来对抗腐朽。
一次,李白喝醉了,骑着毛驴闯进了衙门,衙门县令喝道:“来者何人?”,李白只答了十六个字:“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此前,李白被杨国忠、高力士排挤后,忽然有个番国使者送战书给大唐王朝,但是百官无人识得番文,天子烦恼。李白受贺知章推荐,应诏将番国的战书翻译出来,并答应在天子和群臣面前,当场写草书来答复战书。写草书的时候李白已经喝的大醉,天子亲手为他调汤羹醒酒,还用自己的手帕为他擦干净嘴,李白乘机要求杨贵妃磨墨,高力士脱靴,二人不敢违旨。于是李白用草书完成了《吓蛮书》,番国得以降服。李白戏弄皇帝和权贵大臣的故事,可谓放荡不羁,尽抒游侠快意。
游侠情结一方面使得李白以尽忠报国为己任,另一方面又使他敢于嘲弄皇帝和权贵。如果他没有站错队,也许大唐会多一位定国安邦的贤臣,而世间却少了一位真性情的伟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