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折耳猫
利用两天时间,读完了《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本书作者是黑柳彻子,他以第三人称的口吻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经历,用简短、直白、通俗的语言记录下来,讲述了一个关于教育的故事。
主人公小豆豆,也就是作者本人,在上一年级时就被退学了,放到现在来说。她的问题是上课没有纪律意识,喜欢站在窗边和宣传艺人打招呼,好奇心很强,见到有趣的东西,比如翻盖子得桌子,就会开开关关地弄个不停,甚至还有很多让老师头疼的问题。
而她被退学后,接下来要去的巴学园,则彻底地改变了小豆豆的一生,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巴学园是一所只有五十多个孩子的小学,四辆静止的电车,就是上课的教室。这所学校招收的基本都是像小豆豆这样有些“特殊”的孩子。
校长是小林先生,第一天见面他就听小豆豆讲话,讲了四个小时并且没有打断她,小林先生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听她说了这么长时间话的人,而他一直乐呵呵的,没有烦躁。
校长表现出了对儿童的尊重,做到了真正的倾听,他是一位理解儿童的人。
只是这一次的倾听,小豆豆就喜欢上了小林先生,那之后的每一天,小豆豆都兴高采烈地去上学,在学校也是兴致勃勃地度过快乐的、和伙伴在一起的时光。
而小林先生的高明之处,不单单是他能真正地理解孩子,更重要的是他还有着前卫、开放的教育理念,举办了很多孩子们喜欢并乐在其中的活动。
习惯就形成在一点一滴中,每天中午吃饭时,孩子们围坐一圈,准备的午饭必须要包含“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如果谁没带全,小林先生发现了,他身后的校长夫人,就会从锅里给谁补上。
“山的味道”是原材料是来自陆地上的,比如青菜、鸡、鸭等。而“海的味道”则表示原料是来自海里的,比如紫菜、鱼肉等。有时孩子们也分不清自己带的是山的味道还是海的味道,校长就让大家先猜一猜,然后再为大家讲解。
就这样,开开心心地吃一顿午饭,又能学到不少新东西,渐渐地又加入了一个环节,就是开饭前,每个人到圆中间说一段话,说什么都可以。这样既可以培养自信心,又可以增强口语表达能力,一举两得,而且说什么都可以,大家还不会有太大的压力。
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在小林老师组织的这些活动中健康又快乐地成长起来。
小林老师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当小豆豆的东西掉进厕所时,她跑去拿长勺子,在掏口处一勺一勺地挖着大便,而校长看见了,只说了一句:
“记得把它们放回去。”就离开了,他对儿童的信任显而易见,甚至鼓励他们做好。
小林先生还会为了消除某个孩子的自卑心理,而在运动会上开设一些特别的项目,专门为了让那个孩子得奖,帮助他建立自信心。
他满满的一颗爱心都献给了学生。
暑假组织泡温泉,在礼堂露营,排练节目,孩子们在旱田里上课,野炊……巴学园的活动丰富多彩,趣味十足,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增强了,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因为小林先生一直用一种温和而自然的方式浇灌着这些小树苗。
是他,让孩子们依然保有快乐的童年,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质朴的热爱。
在学习上,巴学园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节课老师把一天的知识点都抄在黑板上,每个人自己规划先学哪一项,其他任务在放学前完成就可以,所以教室常常出现有的同学叮叮当当地做着物理实验,有的同学在读书,还有的同学在做数学题……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向老师求助。
教室里会同时发出很多声音,所以孩子们也必须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长期观察,老师就会发现孩子们的兴趣所在,所以也会进行特殊的培养。
从小林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孩子们更多感受自然和生活的机会,培养他们较强的动手能力。
还有那颗爱孩子的心,我还能想起他为那个自卑孩子设计的运动项目;为培养孩子勇敢的品格,组织的扮妖怪游戏;甚至在孩子们怕弄脏了衣服而不敢放开玩时,对家长说:穿上最差的衣服来学校……
我想他能被大多数孩子喜欢,还因为他能够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从平常人的视角看待一个孩子犯错误的行为,而对他来说,他可能只是因为好奇或者好玩儿,也许被大人打击后,会扼杀了他的某种想法,那么下次他可能就不会这样轻易行动了。
在小林先生身上,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他能够包容孩子的一切问题,少数情况下,他也会批评同学,但多数时他是温和而慈爱的,丝毫不顾及自己已经漏风的门牙,望着对方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小豆豆正是听着这句话长大的,她也觉得自己是一个好孩子,并为之努力、奋斗。
这本书介绍了很多小林先生的教育故事,我也很支持他的某些理念和做法,但是一些做法放在现实中,实施起来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比如自习,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他们真的能够把知识学懂吗?自己学习可以管住自己吗?校长对小豆豆的要求是不是太松了?开展扮妖怪的游戏会不会有什么安全隐患……
因为现在教育的大背景变得非常敏感,且难于控制,因此在推广的过程中,还需要仔细把握具体的学情,制定合理的、符合学生特点的活动方案。
但是,小林先生的巴学园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许多事情并不是做不到的,或许可以换一种方式。有一件事他做得特别对,他始终向儿童的心灵出发,渴望走到儿童的心里,那样才能真正了解他们。
他把一颗心献给了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