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一页一页往后翻,日子一天一天向前走。
人这一生,说到底就是逐渐做好自己的过程。
和大家分享《人民日报》推荐的自我管理的几个好习惯。
01
思维管理:打破自己的旧思维
有句话说: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看待世界的方式。”
以前做什么事,会考虑做不成怎么办?会不会很失败?一直停留在思想层面,裹足不前,不敢行动。
当打破了思维的牢笼,愿意去接受新事物,勇于去尝试,失败又何妨。
多一份试错的勇气和决心,就多了一份成长蜕变的可能。
当你打破了大脑的固有认知,翻越思维的高墙,很多看不懂、想不通的事情自然会迎刃而解。
02
情绪管理:控制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控制
很多时候,事压不垮人,但情绪可以。
你处理情绪的方式,决定了你人生的幸福程度。
遇事不要冲动,很多事都要看开了,但有时无缘无故受委屈,也会忍不住回怼过去,不管他是谁,都要讲个理。
管理好情绪,坦然面对,当负面情绪爆发时,告诉自己:先等等,凡事要三思。以后再碰到一些事,说不定可以更好地回应。
学着做情绪的主人,要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和谐相处。
唯有不困于心,不乱于情,方能自在安然过人生。
03
目标管理:找到自己人生的使命感
稻盛和夫说:
“一个人要靠自己的力量开创自己美好的人生,第一步,他应该拥有一个大得有点过头的梦想,拥有一个超越自身实力的愿望。”
曾经有个故事,在海边,一个大浪过来,很多小鱼被冲上了岸,一个小男孩在一条一条捡小鱼放回海里,旁人问他:这样有意义吗?
他说:捡一条,活一条,这成了我开启健康科普传播的信条。
我不擅长讲课就去学演讲,热爱传播健康知识,就每天写科普文和成长文。
找准目标,慢慢的去沉淀自己,锻炼自己,看准前进的方向,踏踏实实地做好眼前的事,剩下的交给时间就好。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坚持去做认定的事情。
04
知识管理:经常为自己的大脑充电
有一句话说得好:
“投资什么,都不如投资自己的大脑。”
知识永远是最宝贵的财富。
一个人知识的储备量,决定了认知的高度,改变了他看世界的角度。
以前看的都是专业的书,有时是为了解决病人问题需要,很多时候是为了考试、检查而看书。
自从有了想成为健康科普讲师,向更多人传播健康知识这个想法以来,近5年看的书比前几十年都多,浸泡在知识的海洋,不断汲取养分。
健康管理、营养、心理、催眠等国内外书籍,都成了我每天早起的必修课,4点多起床看书、讲书,晚上线上课、写文章,是常规动作。
学习是给自己最好的投资,你的眼界和格局永远不会贬值。
唯有不断学习,才能在这个变化的时代里立于不败之地。
05
时间管理:让每一天的时间价值最大化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
“所有的‘管理’,核心都是‘自我管理’,而‘自我管理’的核心,是‘时间管理’。”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在于你如何利用时间。
有人把24小时过成48小时,而有人只能过成1小时,还在抱怨时间不够用。
懂得管理时间的人,才会收获更多。
这方面自认为做的很不错,也是很多人要问我是怎么安排自己的时间的。
可以尝试从以下三点开始,学着分配自己的时间:
1.热爱你所做的事,做到自律,这样会事半功倍。
2.设置事件的优先级,在一个时间段内保持专注,用百分之百的精力做好一件事。
3.利用好碎片时间的管理,晨起、地铁上、饭后等时间充分利用。
还有高效睡眠,是保持精力和体力的根本。
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最值得的事情上,让每一天的价值最大化。
我们无法成为别人,但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向更好的自己靠近。
没有谁能随随便便地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