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朋友圈有人晒书《月亮与六便士》,我好奇也入手翻看了几页,得知书中主人公画家原型,是一个叫保罗.高更的印象派,他和塞尚和梵高并称欧洲印象派三大巨匠。艺术无知如我,也是好奇心驱使,我又入手了梵高传《渴望生活》,特别想知道艺术大师追求答案的过程,那种对过程的好奇心虽然极其微弱,但是能够时刻让我感知到它的存在。
外行如我,开始在网上搜索很多梵高的作品,夜空、塞纳河上的星空、丰收、自画像、向日葵、吃土豆粉的人,尽管完全不懂,也在试着安静着端详神圣。
喜欢把感兴趣的好东西放在文字和音频和视频更多媒介观察,因为觉得大脑皮层受到的刺激越多越广,人的记忆才会更深刻,情感也会更丰富。然后又看了1956年美国电影《梵高传》,自认为总算有些收货可以安慰自己。
1、偏执狂让人敬畏。偏执狂如果方向正确,言行很多都是简单可爱的,他们对目标的专一程度让人觉得不够世俗没有趣味但也不得不心生敬畏。
2、直到最后才发现。梵高27岁作画,37岁自杀,直到自杀前最后几年他才发现运用色彩的奥秘。
3、感动才能不朽。梵高经历过饥寒交迫的悲惨,也见识过感动人心的壮观,我们看《吃土豆的人》好像真的能感觉到打动人心的情感。
我自己虽然是井底之蛙,但也想着顽强一些表现出一些太一样的地方。我想做的不是作书评,也不是写读书笔记,我想做的是以读书作为思考的来源,尽可能弄清楚自己模糊的地方,让思维不是那么停滞不前。
我们总是能够冒出一些突然出现的闪光灵感,如果不刻意保存和记录,如果阻碍情绪聚合,很可能会错过好多思维带给我们的乐趣。法国有个剧情悬疑电影《香水》,主人公为了制作最完美的香水而无所不用其极,他最后找到的那个极致香水制作来源的时候,露出小心翼翼、物我两忘、神经兮兮的样子真叫人印象深刻。我想说的是,把一些好的突发的想法和情绪,可以试着去小心呵护、躲避风吹草动,就像手掌弯曲保护刚刚点燃的蜡烛不让熄灭,然后不让一些杂念跑进来,心无旁骛,疏导情绪在正确的发泄口,然后再大闸一开,任由它一泻千里。
——蒲松龄说,性痴者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我多么希望我能达到那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