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我们结束了歌诗达赛琳娜号的海上游轮之行,从天津港回到北京弟弟家,从京津高速回北京只用了俩个小时,看见中央电视台的“大裤衩”,离家就不远了!北京雾蒙蒙一片,和大海上的碧空晴天形成鲜明对比。
回京第二天我们休整一下,弟妹推荐了一个小众的旅游路线——穷游APP上的“帝都的精神家园:国子监孔庙”,这条线是北京四中的一位地理老师设计的,听起来挺高大上。我们在地铁2号线雍和宫站C出口集合开始了且行且看,领队小凝边走边讲,同行都是家长带着孩子,有个三年级小学生还有我儿子和另外一个六年级小学生。孔庙国子监门票只有40,我们每人168,不过有随行讲解,孩子还是听到了一些知识。雍和宫附近有一大片老北京胡同,靠街面的房子都被改造成酒店或餐厅,外部装修很有特色,儿子感兴趣的是一家酒店前的“猪笼草”和树蘑菇,他在百科全书上见过猪笼草图片和介绍,书本知识又得到了验证。由于有点小雨,集合地点由地铁口换成肯德基餐厅,我和儿子分不清东南西北,在寻找餐厅的错误途中看到这些东西也是收获,其实人生路上也不怕绕弯路,异途也有风景。
雍和宫和国子监一路之隔,行程没有安排。上图为雍和宫的最后一进宫殿——万福阁,其两旁是永康阁和延绥阁。两座楼阁有飞廊连接,峥嵘崔嵬,宛如仙宫楼阙,具有辽金时代的建筑风格。想起《阿房宫》中“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的句子,这也是国内唯一留存的飞廊复道实体宫殿。万福阁内巍然矗立一尊迈达拉佛(弥勒佛),高18米,地下埋入8米。佛身宽8米,是由七世达赖喇嘛的进贡礼品,用整棵名贵的白檀香木雕成。据说乾隆帝为雕刻大佛,用银达8万余两,这尊大佛也是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可惜我们没进去。相比之下,日本的神社神宫真得不算什么了,帝都的古建筑真得是令人叹为观止!
在小凝带领下,我们从国子监街路口的第一座牌楼出发,之前小凝讲了雍和宫的前世今生,这座雍正皇帝继位前的宫殿本是一座王府,但因诞生了俩位皇帝雍正和乾隆而成为“龙潜福地”,后成为全国管理佛教事务的最高级别寺庙,北京市民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在雍和宫排队抢上头柱香,祈福全年平安健康。小凝还讲了乾隆皇帝处理藏传佛教宗教事务的一些做法,感觉康乾盛世不是虚名!
入国子监街不远处,树立着一块石碑,这是一块对孔夫子敬仰的石碑。在古代,人们就对孔夫子的伟大贡献无比的景仰,所以举子们在国子监学习,来日功成名就后,会骑马来观拜,快到孔庙门口时候,必须下马,以示对孔夫子的尊敬!
国子监街的“下马石”:“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这大概能体现古人对知识分子特别是老师的尊重!
“左学右庙”是古代读书人学习重地的一般布局,北京国子监孔庙也是如此,国子监太学在左,孔庙在右!在太学读书的监生们每因苦读疲倦或因干禄无门时去拜拜“至圣先师”孔子或许能获得一些心灵的安慰。我们先从孔庙进入,小凝说北京孔庙的制式和孔子故里山东曲阜的制式一致,三进院落,采用了主体建筑沿中轴线分布,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布局,院内古柏参天,清幽庄严。孔子雕塑也和语文历史课本的画像一致,儿子淘气地问小凝孔子真得长这样啊?小凝说谁也不知道。
北京孔庙自元代建成后就成为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重要场所,这里保留了祭孔大典的完整格局和礼器陈设,其中的簋就是盛放食物和祭品的重要礼器,北京著名的小吃街以此命名为——簋街!
孔庙最令人震撼的是“乾隆石经”,这是乾隆皇帝按照清人江南贡士蒋衡手书12年完成的《十三经》刻石完成的,石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碑刻是中国历史上儒家经典刻碑中最完整的一部,也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一部书!
琉璃牌坊:在集贤门内有一座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坊,正面额书"圜槁教译",阴面为"学海节观",彩画华美,是北京唯一不属於寺院的琉璃牌坊。
乾隆皇帝每年到国子监讲学本在彝伦堂,后为体现天子威仪,与众不同,命工部尚书刘墉刘罗锅修建辟雍,为了天子的明堂大殿,户部尚书和珅把四根立柱去掉,改成斜角架大梁的办法。仅这一项改动,即节省了4400两银子,又使殿内没有柱子遮挡,整体显得更加宏伟宽敞,结构更趋合理,而且造就了辟雍殿内穹隆顶的特点。北京城有句俗语:不到恭王府不知和珅贪,不到国子监不知和珅才!这位旷世贪官也是有才滴!
相较于天子讲学的辟雍大殿,国子监真正的课堂(教学楼)简单浑朴的多,这里同时也是教导处,政教处,教师办公地点。分居大殿俩侧,光线昏暗!这让我联想到城区一中的新校区,行政楼(凌云楼)高耸校园中心,视野光线无可挑剔,安静清雅,四栋教学楼却矮矮的行注目礼,又紧靠大路嘈杂喧哗!中国官本位的意识由来已久,知识分子不过是稻粱谋罢了,罢了。
国子监孔庙半日游颇有收获,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很多知识,对照我们曾经学过的梁思成的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更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了!了解了藏传佛教的历史,认识了孔圣人,了解了古代科举制度的体系。高考文化常识的知识在这座博物馆里得到鲜明生动的呈现,北京的孩子有福了!谢谢导游小凝!知识分子的最高代表孔子生前周游列国,落迫潦倒,死后却受到历朝帝王的最高崇奉,而后代的读书人寒窗苦读仅仅为了求仕进禄!境界不可同日而语!入国子监读书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是真正的学霸,数年苦读后90%的人考中进士,或为官或讲学,都有不错的前程,清代后期科举制度衰落,国子监甚至明码标价卖“监生”的头衔,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中的鲁四老爷就是花钱买的“老监生”。不虚此行吧!
从国子监牌楼大街出来,我和儿子走进老北京普通市民居住的胡同小巷,这里的大院挤着几十户的土著和外租客,有的很扁仄,歌坛天后王菲在前夫窦唯的四合院胡同里曾被人目睹睡眼惺忪的倒尿盆,歌手赵雷也在胡同里创造《成都》唱红全国!这就是北京,最尊贵也最接地气,最现代也最传统!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