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文元
No.14/第六章/5
第六章 日薄西山红霞飞(之五)
用兵西陲,在必须一战之时,尚能一战!
道光帝最敬佩他爷爷乾隆帝,尤其对乾隆爷将西域新疆纳入版图这一“自古罕有之奇功”,更是景仰得五体投地,犹如黑龙江、乌苏里江之水滔滔不绝。当年,道光帝每每回想起自家这段光辉历史,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高宗纯皇帝歼渠扫穴,柔远怀来,为国家垂立藩篱,辟新疆二万余里!”
然而,西域新疆在隶属大清版图近六十年和平光景后,自嘉庆二十五年道光帝即位之始,南路回疆地区便爆发了张格尔之乱,由此打破了西部边陲长期安宁的大好局面,使得刚刚登基、尚无执政经验的道光帝,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那年八月间,流亡境外的和卓后裔张格尔率三百多匪徒,入卡袭扰喀什噶尔,清军很快将其击溃,待张格尔落败出卡、逃回浩罕时,身边仅剩残兵败将二三十人。道光帝接到边报后,最初的应对是“勿妄杀戮,以安众心而靖边圉”,希望地方官员能稳妥谨慎地处理。所以,他在听到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斌静已将擒获的俘虏一概处死的消息后,心里起疑,即令伊犁将军庆祥前往调查。不久,斌静等人种种贪腐不法的行为陆续被揭露出来,道光帝将其革职,发往黑龙江效力。而对张格尔叛乱的严重性,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最终还是听信了庆祥所奏的张格尔“实因穷苦起意抢掠”,想象着朝廷既然已经严办了失职的官员,事端大约就可以平息了。
道光帝很快就为自己的这种轻敌思想付出了代价。已经继承了宗教首领身份的张格尔没有停止活动,他依然“以诵经祈福传食各部落”,积蓄力量,以图再起。道光四年至道光五年间,他脱离了浩罕的控制,第二次入卡骚扰,而清军的无能与暴戾也逐渐暴露出来。五年八月,清军二百骑兵出卡追捕张格尔,不遇,便屠杀了布鲁特一个游牧营地的妇孺百余人。当地布鲁特首领随即带领二千余骑将这支清军围困于一个山谷内,诛杀殆尽。这次血腥事件给了张格尔一个极好的借口,借此迅速扩充实力。道光帝为避免这场冲突旷日持久,下令务必要将张格尔等闹事头目抓获严惩,他斥责边臣:“坐令逆夷往来自若,而我官兵时有损伤,以我堂堂大清,屡挫锐于小丑,成何事体?”但在策略上他还是谨慎从事,多次指示清军“不宜深入”,“不可冒昧轻进”,因为“外夷居心叵测”,最好的办法是“以夷制夷”,“设法诱擒或令自相残食”。显然,他对形势的迅速恶化并没有准确的估计。
结果,几番交手下来,敌我双方互有损伤,清军始终没有歼灭或擒获张格尔,张格尔这股反叛势力虽几经起落,反而愈演愈烈。
至道光六年初,形势似乎向好,清军接连将张格尔的三个重要帮凶或击毙或擒获。另外,还获悉一个意外惊喜,去年九月,张格尔的弟弟巴布顶,在由浑都斯赶往托古斯托罗与张格尔会合的途中,陡遇热风,因病身死。这些消息传到北京,道光帝正在庆幸巴布顶“行抵中途,中风殒命,实由天威临照,俾逆首遽伏冥诛”,加之重要贼目接连落马,估摸“张格尔等自便闻风胆落”。可就在四天后,张格尔第三次入卡作乱,窜犯喀什噶尔,西四城随之全行变乱。
远在北京的道光帝,此时尚不知一场震动回疆的大规模叛乱已经开始了。
《战国策》中有句名言:“战胜于朝廷。”意思是说国内修明政治,不必用军事力量就可以使外敌畏服。这是治国安邦的最高境界。
若论大清道光朝可否“战胜于朝廷”,当颇为勉强;不过,这时的大清朝,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在必须一战之时,尚能一战!
(本文属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道光平叛》实体书可登录当当网定购)
(未完待续)
创作不易,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本书已出版。文中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交流请发简信。
更多章节,欢迎关注我的文集:历史小说《道光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