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读书打卡第426天,我是来自山西太原的史文霞,今天的读书内容是斯蒂芬·盖茨《微习惯》的第三章 《动力v.s.意志力》第一节|“激发动力”策略的诸多问题
如果想持久改变,动力并不是可靠的策略。
强烈的内心抵触,意味着意志力消耗量会变得很高。
当你做事缺乏动力时,意志力的消耗量就会猛涨。意志力消耗量较高时,你会难以长期维持一个行为并将其培养成习惯。
“激发动力”策略的诸多问题
如果你的策略是“激发动力”,那么你就无法建立起习惯。
我们都知道习惯的养成需要不断重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养成。
动力是一种能带来诸多好处的重要感觉,但请把它作为一个额外的奖励,一件美好的事物。
这一章的目标就是说服你放弃“激发动力”策略。
动力并不可靠
动力之所以不可靠,是因为他以人的感受为基础,而人类的感受容易改变且无法预测已经是几百年来公认的事实了。任何东西都能改变你的感受:一次事件、血糖水平、抑郁、化学物质紊乱——荷尔蒙、健康、外界刺激、信仰甚至猫的呕吐物。所以它不稳定的。任何事物能成为基础的第一原则就是必须牢固可靠,而激发动力策略就像是在液体上盖房子。
“激发动力”策略劝我们依赖这些东西:励志视频、文章、给自己打气的话和其他能短期提升士气的方法。
想要激发出锻炼的动力,你想锻炼的意愿,必须比想吃薯条和看电视的意愿更强烈才行。可事实是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吃冰淇淋完胜锻炼的回报(意志)
你不会每次都愿意激发动力
成长动力学的内容是这样的,如果我真心想做一件事,那么我无需强迫自己做这件事。
问题在于,动力是很难按需培养的。当你累了,生病了,头疼,感觉不在状态或只想做一些更好玩的事情时,激发动力就变得不容易。我们很难靠想法来改变感受。只有在精力充沛,思维模式健康,而且没有受到强烈诱惑时,我们才能依靠动力成功。可到该行动的时候,局面似乎也没有那么有利,我们会决定“明天再做吧”。生活总有那么几次,你不愿意为了激发动力而激发动力,意思是你根本不想让自己想让自己想锻炼。三个“想”,这是为了帮你体会到,如果选择以动力为基础的思维模式,你会有多难采取实际行动。你必须让自己想做一件事,而不是直接做这件事。如果你不愿意激发动力,而激发动力又是你做事的策略,那么战斗还没有开始你就已经输了,你的习惯也会早早流产。
有人习惯性的认为动力是行动的唯一基础
一边努力激励自我,一边对自己说你无论如何都得做这件事(我们失败后总会这样),你不觉得这自相矛盾吗?
坚信必须有动力才能行动,是一种毁灭性的习惯。如果只是“我想激发动力”,那它就不成问题;可是如果不激发动力就什么都不做,那它就是个问题。它是坠入“懒惰漩涡”的完美路线。懒惰会让你感到什么都不想干,如果你总是在什么都不想干的同时奉行动力法则,那你就会一直懒下去,没有出路。
“动力高于行动”创造了一种让你处处受限、时刻受挫的生活方式。
“热情递减法则”是动力让我们失败的原因
假设你能激发动力,每天阅读2小时,而且能连续坚持3周。到这个时候你可能会看到行动变成习惯的微弱苗头了。可是因为你一直依赖动力,这个关键过渡期很可能就成了进步的终点。
“热情递减法则”认为,吃第五块比萨时的愉悦感,会略低于吃第四块时的,吃第四块时的又略低于吃第三块时的。我们在进行重复行为时也存在同样的现象。
研究表明:人们进行习惯行为时是不带有情绪的。这就是“需要动力才能行动”的想法,在培养习惯时反而会帮倒忙的原因。重复不会让我们兴奋的行动起来,反而会让我们趋于平静,习惯带来的好处在于抵触情绪少了,自发性多了。任何依赖人类情感的东西都是完全不可靠的。
刚开始做一件事的兴奋在最初会有很大帮助,可是等到这股劲头渐渐消失,你开始怀疑有什么地方出了问题的时候,它又会成为强大的敌人。如果最开始就选择不依赖动力和感受,就能有效降低这种风险。
有热情是好事,但我们应该把这种思维模式看作一种额外奖励,而不是实施行动的信号。最好因为选择做一件事而做一件事,这样才能为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成效不会在之后出现剧烈波动。说句似乎有违常理的话:在一段时间过后出现热情不足的情况,其实是个积极的信号,表明更稳定和自动的基底神经节正在慢慢夺取控制权。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1月刚过就中断了新一年的健身计划?这种可预见的热情递减就是原因之一。尽管已经成功锻炼了一阵,他们会注意到自己心中不再充满动力,然后就会放弃。如果他们明白动力不足的原因,也许就会重拾信心继续下去。
动力和意志力一比就会逊色不少。虽然意志力是最佳策略,可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该怎么运用,结果意志力储备很快就消耗光了。
说这么多,不是让你放弃感受,而是希望你不要再因为感受(动力)而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