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雷鸣老师的讲座,往事涌上心头,想起去年穿越中国的旅行,也引起了我的几个思考。
1、研学旅行应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是一个成功的游学?
面对世纪明德游学实施过程中辅导员能力有限,且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的知识进行辅导讲解过程中,游学价值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现实实践效果有限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相关公司和企业要提高责任意识;加强直接参与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要求,规范研学旅行;学校在选择参与教师时综合考虑教师的学科基础;加强对研学方案的审批工作;注重研学系列课程的开发;
【感受到,地区总体印象;观察到,区域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学习到,区域特征形成原因;认识到,区域发展的条件;掌握到,区域分析的方法;体会到,研学旅行的乐趣;】
当然这是对学生高水平的要求,面对不同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的孩子可以设计不同的目标,但总的来说要与核心素养培养,个人的个性发展服务。其中,综合考虑学生的现状,以学生为中心开发课程;启发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任何感兴趣的问题都值得探讨,注重探讨的过程);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构学习中心;使用地理调查方法,综合、深入的考察区域环境;注重开发课程资源和研学基地建设,降低成本的同时更加规范有价值。
想起景荣老师说的“链接”的学习中心理念,在过程中以原有的认知为基础,充分利用手机、网络、当地的人、自己的观察主动的链接相关的知识和对应的资源,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学。还想起画圆的原则,原有基础越好,圆越大,在过程中能够回忆和链接的内容就越多,研学旅行的收获就越大。如果圆小也没关系,引导观察后,自然会在心里存留印象,在很久之后回忆,再加工,并且给新知补充感性经验。也想到雷鸣老师今天说的旅行是为了寻找差异,行走和感受是研学最大的价值所在。地理环境是错综复杂的,是综合的个体,只有置身在那样的环境中才能更好的感受这些变化。
2、预案很重要,但怎样的预案才算好?应当注意什么问题?在预案设计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安全、时间、学生特点(年龄、心理、兴趣、男女比例、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最好的就是开放化)、科学性、综合性、教育性、感受性
具有以下特征:安全性、灵活性(设置机动时间)、开放性(自主建构,注重利用集体资源)、科学性、研究性(成长性)(对学生能力和发展有利)、综合性(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自我提升)
研学旅行过程中有哪些主体,不同主体应该以怎样的角色参与到研学的过程中?(查阅资料)
3、面对年龄、心理、基础知识不同的学生,如何设计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心理和学习需求的预案?
开放性的预案设计;安排多种体验和感受活动,增加研学内容和主题;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单,提出可探讨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和发现问题,如果学生无法发现问题那就共同寻找教师提出的问题的答案;
4、是否可以开展主题式研学?这样会更有针对性,且更易有同样内容的交流,因为人们总是对自己研究过的熟悉事物有较大的感触。这样学习集体便可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