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一部经典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和大多数人一样,对于这种具有历史性的上世纪文学电影,我一开始是排斥的,但在某一个下午我看到了一篇有关慰安妇的新闻报道,里面介绍了远在大洋彼端的德国,在相差不久的时间里经历着这样一种悲惨的事件,我不禁黯然神伤,产生了一种想要了解这段历史的冲动,而《辛德勒的名单》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是犹太人悲惨经历的缩影。
可能也有很多人在此之前看过了这部影片,也可能不止一遍。看过一遍的,只是“浅尝”,三遍才是基本了解,五遍才能是“精读”吧。当然啦,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但是看一遍是远远不够的。这部电影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以黑白色调为主,通过战争的残酷和道德的泯灭来凸显人性。
犹太种族智力超群,受到德意志纳粹党的嫉妒,魔鬼的邪恶如暴风骤雨般席卷了犹太人原本平静的生活。
黑色是德国纳粹。他们将黑色的魔爪伸向了犹太人,肆意狂虐、贪婪的抓捕着天真的他们,一无所知的他们还对这生活抱有一丝期望,以至于最后将面临被枪杀的危险,还从容不迫的从兜里掏出挽救自己的证件,对着丑恶的德国鬼子说:“我有蓝卡。”大难临头,将死之人,试图挣扎着最后一次,但也都无济于事。
白色是这残酷的现实。每个人都曾卑微的希望消灭战争,换来和平,但无论是一战的四年硝烟还是二战的顽强抵抗,还是来自极端势力的惨无人道,人们都希望这世界离黑暗远一点,但事与愿违。影片里有一个长镜头,慌乱的犹太人被很快被召集后,德国人开始进入他们的居所扫荡:掷量银首饰,连一丝一毫都不放过;从死人嘴里拔去镶着的金牙银牙,每一颗牙齿都是一个生命。柔弱的妇女眼神里都充满恐惧,站在德国军官面前脸色惨白,儿童们被强行拖拽出父母的怀抱,连很小的婴儿都离开襁褓,离开温暖的爱巢。
男主奥斯卡•辛德勒是一位拥有巨额资本的企业家,在战争时期发家致富,专门为德国军队提供军火,主要雇佣以犹太民族为主的廉价劳动力为他进行工作,但他没有想到他的这个工作竟然成为了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善举。“辛德勒的名单”从此被赋予了一个崭新的意义。
影片的重点其实是在最后一个小时,“名单”的深层内涵才开始被挖掘。奥斯卡和秘书斯恩特开始着手打印被迫害的犹太民族的名单,以小孩,妇女、家庭为主,尽最大可能还他们一个完整的家。1200余人,分成两节火车被拉往奥斯卡的工厂,这里是他们的避难所和生还的天堂。辛德勒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而他的名字也成为唯一活下去的希望。
辛德勒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当他和情人骑马在高处看到纳粹党疯狂枪杀手无寸铁的犹太人时候,那一刻的他发生了改变,金钱的目的是来救人的。在大批量奴隶被压往集中地的时候,辛德勒设法让他们喝到水,还将错送到奥斯维辛的妇女们及时救回来,他倾家荡产只为挽救更多的无辜者。三个小时内唯一的一抹亮色是一个三岁的红衣女孩,也成为电影史上一个经典镜头,导演斯皮尔伯格当初告诫过小女孩,在18岁之前不要看这部作品,但是在女孩13岁的时候她忍不住看了,结果成为她挥之不去的阴影,给她的生活带来十分沉重的影响。在影片里,红衣女孩深深触动了辛德勒的心灵,以至于最后看见红衣女孩也被射杀,尸体从他面前缓缓推过后,他下定决心开始着手救人行动。
辛德勒和纳粹军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隐忍顽强,不卑不亢,视生命为珍宝,全心全意挽救犹太民族于危亡,以至于在影片快要结束时那些幸存下来的人们来祭奠这位伟大的企业家时场景都变成了彩色,彩色象征着辛德勒把爱的种子撒向大地,让它们生根发芽,使大地变得五彩斑斓。
残垣断壁挡不住飞流直下的瀑布,翻江倒海打不动坚挺屹立的岩石,鲜艳的花朵总要经历过风雨的洗礼和黑夜的折磨,而后重见白昼,若是无所谓这些,就只是昙花一现罢了。我们无法主宰自然规律,生老病死,无法安排天道轮回,我们只是怀有悲悯之心,怜爱之情,用这一点点,微乎其微的火焰去点燃人性的火把,也许会失败,会万劫不复,但都始终无法摧毁下一个前行者继续完成他的使命。辛德勒的善举虽然是那夜里忽隐忽现的繁星,有人可能会把他忘记,但繁星交织成银河,闪烁着永恒的光芒,历史终将记载他的善举。
“凡救一人,即救全世界。”
这世界从不惧怕黑暗,因为光明终会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