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篇文章名为论读书,但是其实远远达不到论的境界的,粗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罢了。
不知自己是从什么时候渐渐爱上看书这件事儿的,也不记得当初的目的是不是很纯粹,然后一切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开始了。我是不怎么爱读一些名著的,虽然觉得他们给我们传递的东西是意义深远的,但是或许不属于这个时代,或许不喜欢他们的行文手法,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我到现在也不怎么读名著。我爱读一些现当代的小说,国内国外皆可。不过对于外国文学还是觉得有些别扭,外而古的就更不用说了。
其实,我一直认为,书是要等到一定时候再去读的,也不是通常所说的经历了什么事儿,只是单纯的,哦,想看这本书了,或者,哦,现在能看懂,看得进去这本书了,这样去读,可能才能把这本书的魅力放大到一定的极限。尽管有些书注定要读很多遍,但是,绝大多数的书,甚至也可以说是95%的书,这辈子你或许只能读一遍,那么,读这本书的时机可能就比较重要了。比如我前段时间看的《白鹿原》,我认为我这次没有很看懂,只看到了白嘉轩对于自己的所谓“封建”的家族文化的坚守,以及白灵,鹿兆鹏对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坚持,以及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期间一个村子的生活的缩影等等而已。但是我认为这本书至少比初高中读的时候,能看到的东西多了。以后和人家讨论的时候,也可以较之前更为沉淀,升华一下。
然后,我觉得读书是一件纯粹的事情,为了什么事儿去看一本书(当然工具性质的书除外哈)是不对的,目的性太强的话,反而丧失了阅读的乐趣。我们可以因为看了《钢铁是怎么样练成的》之后懂得了不要在生活的挫折面前低头,这个不能本末倒置。为什么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我是觉得读书是阅历,行路是经历,一个人经历阅历越多,他可能更为强大,思想也更为成熟。经历和阅历孰轻孰重,我不知道,或许同样重要吧,我还年轻,没有太多的经历,但是,却可以通过读书,从阅历上去弥补经历的不足,或许,这是读书给我带来的附属产物的一部分吧。
最后,我是觉得,读书是自己与自己交流的一个平台。我们中国人很少给自己冥想时间的,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与作者互动的同时,与自己进行一次深度的交流。读书过程中,自己的思想的碰撞,已经对过往曾今的追思,对未来的憧憬等等。其实,实际生活中,我们很少有这样的时间,静下来,和自己聊聊天,如果没有,读书何尝不是一个合适的方法呢?
其实我只是万千的阅读者中的一员,读书的过程也是我思想改变的过程。我认为那种和作者交流,和自己交流的情景,那种能让人瞬间安静的情景真的很棒。我不会劝不爱读书的人爱上读书,只能做好让自己能继续纯粹的读书,仅此而已。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一种境界,更是我的理想国。
�G�aJ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