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大脑思考领域有限,又受限于某些思维模式的惯性,因此,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职场中,有很多我们认知上的错误,而这些错误本身让人觉得是符合逻辑的,也符合我们过去的认知,所以也是不容易洞察得到的,但这些错误却经常影响我们的判断,让我们深陷麻烦。
今天,就列举部分职场中的7大致命错误,看看这些错误,是不是我们常见而又不易察觉呢?
1认知错误:女神放个屁都是香的
这个想必大家应该已经不陌生了嘛,不可否认的是,高颜值确实在职场中是一个加分项,不过,很多人都认为,高颜值=高智商+高情商。
虽说事情不是绝对的,但有些人的认知却始终无法改变这种惯性思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美女在一些公司得到了重用,而部分这样的公司,最后就是毁在了这样的错误上。到最后,很多失败的公司还觉得,美女放个屁都是香的。
2幸存偏误
一位朋友不想再打工了,想创办一家公司,你也被邀请了,你们嗅到了机会,你们都很激动,你们终于有了亲手改变命运的机会。
的确有可能你们运气很好,一次成功了,可现实又是如何呢?最有可能的情形恐怖是这样的:
公司根本成立不起来
3年之后公司破产了
3年之后幸存下来的公司,大多数会萎缩为一家员工不足10人的小企业
10年之后呢?依然幸存的公司还有多少呢?
很多时候,我们被媒体对成功公司的介绍以及成功学给迷惑了。
每位成功的作家背后都有100个作品卖不出去的作家,每个作品卖不出去的作者背后又有数百个抽屉里深睡着刚动笔的作家。
而我们总是听到成功者的故事,认识不到成功的概率有多小。创业人、艺术家、运动人等其它行业亦是如此。
幸存偏误:由于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你会系统的高估成功的希望。
幸存偏误意味着: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高估了成功概率;
解决办法:多去看看那些曾经被看好的项目、被投资的事业,为什么最后会失败呢,如果你也跟他们做一样的事情,你的成功概率就一定会比那些失败者大得多吗?这样说虽然会让人感伤,但对我们是有好处的。
哦,对了,失败者,一般是不著书的,也不出来演讲的。
3从众心理
阿希从众实验是心理学家阿希在1956年进行的从众现象的经典性研究— 三垂线实验。实验旨在研究从众现象的具体表现、产生及其原因。该实验以大学生为被试,每组7人,坐成一排,其中6人为事先安排好的实验合作者,只有一人为真被试。
实验者每次向大家出示两张卡片,其中一张画有标准线X,另一张 画有三条直线A、B、C。X的长度明 显地与A、B、C三条直线中的一条等长。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实验者要求被试判断X线与A、B、C三条线中哪一条线等长。 实验者指明的顺序总是把真实被试者安排在最后。第一二次测试大家没有区别,第三至第十二次前六名被试按事先要求故意说错,借此观察被试的反应是否发生从众行为。
实验者指明的顺序总是把真被试安排在最后。第一二次测试大家没有区别,第三至第十二次前六名被试按事先要求故意说错。这就形成一种与事实不符的群体压力,可借此观察被试的反应是否发生从众行为。阿希多次实验,所得结果非常相似。
实验的结果
(1)大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保持了独立性,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
(2)所有被试平均从众行为百分比为35%。
(3)大约有15%的被试,从众行为的次数占实验判断次数的75%。
实验结论:
实验后,阿希对从众的被试作了访谈,归纳从众的情况有三种:
(l)被试确实把他人的反应作为参考框架,观察上就错了,发生了知觉歪曲。
(2)被试意识到自己看到的与他人不同,但认为多数人总比自己正确些,发生了判断歪曲。
(3)被试明知其他人都错了,却跟着作出了错误反应,发生了行为歪曲。
一般认为,发生从众行为是因为个体在群体中受到信息上和规范上的压力。
(1)信息压力:经验使人们认为,多数人的正确几率比较高,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 由于缺少参照构架(见“谢里夫的从众实验”),就越发相信多数人,越从众。
(2)规范压力:群体中的个人往往不愿意违背群体标准而被其他成员视为越轨者,害怕与众不同而成为“一匹离群之马”,遭受孤立,因此采取多数人的意见。
如果一大波人都去挤独木桥,那么你想想你也去挤的话,你的机会又有多少呢,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当初不选择曹军的原因。
4纠缠于沉没成本
很不巧,今天电影院的电影非常糟糕,明明很难看,但大多数人并没有起身离开,是的,我们不能白白花70元买电影票,现在走的话,更不合算。这就是一种思维错误。
同样的,营销会议上,广告宣传已经投入了重金,但依然没有效果,因此,营销负责人不甘心,要是现在停下来,之前的钱那可是都打水漂了,而且这样,会证明我们的策略根本是错的。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一直在爱恋中如此痛苦无法自拔。
理性的决定意味着忽视已经投入的成本,你已经投资了什么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现在的形势及你对未来的评估。
5专家的预言
今天,有专家预言,谷歌的成功是不可逆转不可超越的。而在若干年前,专家预言谷歌是不可能成功的。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有美国相关机构或学者统计,专家预言的准确率还不如赌博的概率高,专家的成熟言论更多的体现在事后分析。
6回归均值
某人经常发现腰酸背痛,于是他去找理疗师治疗,有时他觉得自己非常正常,但有时是疼痛难忍,每次遇上糟糕的情况,他就会去找心理理疗师,每次这样做的第二天,他就明显感觉好多了。
假如你现在正经历一次破纪录的严寒,接下来会有专家预言,再过几天,气温就会慢慢回升,事实上,每逢酷暑、严寒时都是这样,气候会围绕着一个均值波动。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这同样适用于慢性疼痛、股市业绩、恋爱运气、职场成功等等。
忽视回归均值,会造成严重后果,比如老师或者经理会得出结论,处罚比夸奖更有效。因为通常考试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会得到夸奖,最差的会遭到处罚。而在下次考试中,纯随机的,可能就会是另外一些学生处于成绩最高和最低的位置。老师因此得出结论,处罚有效,夸奖有效。这,不过是一个谬论。
正如某公司聘请了某总监,成绩稍微好转了,就会归功于某市场总监,而成绩继续下滑,就可以归结于市场形势不好,而事实上,即使不聘请某总监,该公司也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会回归到均值。
7基本特征谬误
你打开手机,看到某位集团公司首席执行官因为业绩差不得不辞职,在体育届,你看到你心爱的球队因为换了某个教练成了冠军。
基本特征谬误指的是,系统性地高估人的影响,在解释某些东西时,低估情景因素。
尤其是面对负面事件事,这样的思维会体现的更加明显,我们总是先在企业老板身上寻找业务好坏的原因,即使我们应该知道,领导才能对经济成功的影响程度要远远小于普遍的经济形势和行业的影响力。
有趣的是,在一个存在危机的行业和公司里,首席执行官常被更换,而在朝阳行业里却很少发生这样的事情。
无论戏剧多么让人着迷,舞台上的人绝非孤立的,它们的表演离不开一个个情景。你若真想真正理解正在表演的戏剧,就请你不要只注重表演者,而是多关注它们的表演或者舞蹈。
喜欢请加关注微信公众号“低层逻辑(dicengluoji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