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爸爸提议买一把艾草挂门头。只在说出这个建议的时候,仿佛已经闻见了菖蒲艾草的淡淡幽香。接着又买了香囊。心里生出莫名的愉悦感。
于是,就想起了屈原。纫秋兰以为佩。年少时读他的离骚,只感觉字字拗口,难以诵读,找不到古人咏唱的调调;美也是真的美,一知半解读着,脑海里浮现出样子来,身形轻盈,衣袂飘乎,从内到外各种香草相伴,算是半个仙人了。
小时候不喜欢艾草香囊的怪异味道,也不理解诘屈聱牙的屈原。但知道,端午节的缘起与纪念屈原有着密切关系。且不论时下不断增多的节日和喧嚣的市场运作,节日背后的历史典故及其所蕴藉的意义总还是能激发人的思考。
无论是远古时投了江的屈原,还是民国间投了湖的王国维,每每想起他们,就会觉得那些时空里的人,可能和现代人由内而外就不一样的构造。脑洞大开,用物质决定论来说,因为那个时候还少有人造人转人改的食物,才有清澈的肉身和赤子的心魂。
又想到了寒食节。高中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幼小的心灵被介之推和他的母亲深深震撼。以死亡对抗政权强力。在现代人看来,会觉得这些人真傻吧,官场本来污浊,政治原就纷争,何必何苦真心以求,落得个心碎身死的惨烈结局。
再后来知道了陶渊明。好奇武陵人安在桃花源何处寻,钦佩他归田隐居不折腰的气节。现在想来,小小年纪就有了和他一样躲进小楼成一统的避世念想,可能是自身丧能量的起点。
李白和杜甫,一直更欣赏后者,沉郁深厚的力度。直到工作一两年有了些许成长,仿佛才突然领悟了李白 千金散尽还复来 的豪气与洒脱,认识到自己对杜甫的偏爱还是有 为赋新词强说愁 的矫情。
而现在最喜欢的还是苏轼。经历过种种起伏跌宕甚至苦难重重,依旧保持了可爱而纯澈的心性,把日子过得随性而至、自由散漫而张弛有度、不失章法。
从一把艾草一个香囊,突然生出凌乱的思绪来。在端午将至的安康岁月里,追怀一些从未也永远不可能碰面的先人,他们就像海边的灯塔吧,静默无声却影响着后人。
尽管规避危险和追求存在感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努力,但渺小若沙滩一粒贝壳大海一朵浪花的大部分人,最终都将无声无息地消失,这才是现实。古人亦有立德立功立言以追求不朽的三法,于此,虽不曾与古人面对面把酒言欢躬身求教,念着了那一份执着,也算是穿越了时空的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