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定教,着眼有效
--2017省优质课大赛有感
郸城基础教研室 杨贵良
2017省优质课大赛观摩活动已落下帷幕。但三门峡张丽萍老师又拉开了评课议课的大幕。我作为一个县级教研员,也想说一说说自己对这次大赛的感想,但一直又不知从何处说起,斟酌再三,觉得还是从文体说起。一是因为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阅读方式,更要有相应的教学内容,以及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二是我猜想本次活动的举办者,安排不同的文体,让全省语文教师研磨,其用意在于探索不同文体的教学方法,给全省语文教师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 散文《一颗小桃树》执教者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1、整体感知,你读出了什么样的小桃树?2、结合教材旁批,读重点段落,品出新意。3、品析重点语句、字词,读出深意。从整体教学设计看,执教者触摸到了散文教学的主要路径-语言。因为作者的人生经历是通过精准的语言来表达的,唯有通过语言的体味才能感受,体认分享作者丰富而又细腻的人生情感。散文教学只重视思想,而忽略对字词的品析,学生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的。因为作者表达的“感”,存在于语汇、字句、篇章之中。
“长得不是地方,谁也不理会,还被猪拱过一次,长得不好看,却努力的生长,活了下来,并开了花。”
执教者反复体味语言的功力和所含的意味,并寻味语言的滋味和作者的情怀,没有滑到概念化、思想化的“思想”之中,抓住了散文教学的关节。
但在分享的同时,不是占有作者的所传达的经验。因为学生不可能与作者具有同等的经验。无论阅读之前,阅读之中,还是阅读之后。在散文教学中,老师们似乎有一个念头,希望学生占有作者的经验,比如《一颗小桃树》的结尾“让我们也做一棵含苞待放的小桃树吧!”
所谓的分享,是体察、认识、和理解。贾平凹用它独到的观察视野,写出了他个人独特的感受。我们学习的终点是通过阅读,扩展、丰富我们对世界和作者的认识,理解;通过认识和理解关照自我,触发或启迪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小说《最后一课》,执教者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直接开启本课的学习之旅。先从小弗朗士的心里活动分析入手,从而奠定了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基础。相互交织,欣赏小说独特叙事视觉的艺术妙处。从人物形象分析中,理解作品的主旨。以及人物形象所承载的社会意义。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小说教学的文体特点。
但关于小说的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的解读,是现代现实主义小说观的基石。执教者如能在人物形象分析时,把人物植入一定的的环境之中,人物的形象就会更具体、更丰满。更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情节虽是小说的逻辑,但对他的鉴赏是要凭借智慧和记忆的。
此外,我认为小说教学,做好学情分析大有必要,要了解学生读这篇小说,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不感兴趣的是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在哪里?认识不到教学的盲点在哪,课堂上的生成点就会相对不足。课堂上只有师生在思维上产生共鸣,才会有生成的火花。教学的过程应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只凭教师在解读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学生只能跟着教师预设的问题,被动的接受知识。同时对文本的情感体验,也是肤浅的。学习的内驱力也是不足的。
所以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他是一个综合的考量,它是在文本的教学解读与具体的学情之间来回斟酌的结果,而不是执教者的一厢情愿。
三、子敬执教的《木兰诗》,从速读课文开始,至背诵全文终,执教者对诗歌教学的规律认识的非常清楚。因为本诗篇幅不长,语句精炼便于背诵。在背诵的基础上理解结构,品味语言,感受意蕴。另外,执教者从价值观的角度,引导学生感受木兰文化-大孝,这无疑是这节课的亮点。
但我认为不仅如此,还要关注如下几点:一是关注民歌的特点。充满生活气息,多用诙谐的表现手法,大量使用口语、俚语等。二是关注诗歌变化和谐的节奏之美。三是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是关注语文知识的学习,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让学生了解互文这一修辞手法的目的,(可不将定义)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体会诗歌和谐的节凑美。必要时还要译文,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若不指导学生译文,学生很可能会误解不因外界环境而高兴,不因自己的遭遇而悲伤。我认为,语文教师要不断地、适时地补充学生的语文知识 ,这不仅是为了学业测评,更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有时候学生对课文理解不了,感受不到、欣赏不着,主要是语文经验不足。除此之外,还要根据文章内容,不断地唤醒、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以便更好的为解读文本服务。
说明文《蝉》,执教者用问题撬动学生的思维,以读促悟,以悟促读,挖掘文本的精神内涵。(会歌语)但这是一篇科普小品,一定要认清它的体式特征,具有文学色彩,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所以教学时要让学生理性地阅读课文,掌握一般性阅读的模式。即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文的语言。太多的挖掘蝉的精神品质,不顾作者的立场和表达而进行所谓的拓展,就会导致一种似是而非的阅读教学。因为说明文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或者说是为了指导和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就是说明文的独特性,也是与文学类作品的最大区别。
所以我们要把文章所阐述的规则作为核心教学内容,而不能把它当做文学作品来解读。这往往是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忽略的一个问题。
文言文《狼》,这节课有两个教学目标,一是朗读培养语感,二是学会围绕中心说话。 吴键老师重视了学生的朗读,这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好方法,让学生在感知语言、声音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 在趣读这个环节上,让学生揣摩狼的心理活动,展开想象,写一段两狼的对话,则别具匠心,使课堂精彩纷呈。但我认为还可以用加字的办法,进一步调动学生的阅读的兴趣。如在“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这句话的中间加一个“啊”,就会使文本沉寂的神韵再现,枯燥的语言变得灵动。1、加在“盖以诱敌”的前面,续完一件事后感叹一下,大喊“啊”!“盖以诱敌。”2、加在最后一段的开头,“啊,”“狼亦黠矣。”3、加在“亦毙之”的后面,“啊!”都死啦!加在“乃悟前狼假寐”的前面,“啊!”恍然大悟。加在“屠暴起”的前面,“啊!”表达屠夫从内心发出的吼声。……教学中,适当的对文本的空白处“补白,”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望,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文学世界里,沉浸在文本研读中。
但文言文教学的关键不仅仅是读,首先体现在“文言”上。要重视学生对文言词汇的积累,因为古代、现代汉语的差别很大。同时还要重视文言知识的应用价值,如“其一犬坐于前”中“犬”的用法。其次,还要关注文言文章法的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就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如“止增笑耳”中的“笑”字。执教者如不能在文言上下功夫,只停留在朗读上,对文章所载的“道”,认识就不会深刻。
除以上忽视文体特征教学之外,也有如下共性之不足。
一是教学环节的设计,不能凸显学生学的活动。教师的备课,只着眼于自己对文本的解读,用教的活动,代替学生学的活动。教师不停地追问,学生不停的回答,只是满足了教师备课的需求。只重视优等生的参与程度,而忽略了潜能生。老师的“问,”大都不能促使学生探究课文的意思和意味。表面的课堂有温度,而却没有思维的深度。老师的讲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更好地引发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的能力。
二是课堂评价的空泛化。如“很好、”“很棒、”“说的不错、”说出了什么什么精神。”等这些概念化、公式化的评价。缺乏具体的指向和灵动性,评价的效果是消极的。评价要从语文知识、文体知识、生活经验、对文本的理解、教学目标等多元评价。 要让被评价者知道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是这样。在评价中引向教学重点难点。 在评价中激励学生,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在评价中撞击出生成的火花。
三是课堂小组讨论,有些所讨论的问题不具有思辨性,甚至没有讨论的价值。如:“《纪念白求恩》”一课,读课文,合作探究这一教学板块。列表让学生讨论白求恩对工作、对人民、对技术、与不少人,对工作、对人民、对技术、的讨论。所讨论的内容是文本所呈现的,课堂表面的轰轰烈烈,却掩盖了学生思维的深度。既耽误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使教学目标在无谓的讨论中流失。
四是语文作业似乎是一个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大部分老师的语文作业放在课外阅读上,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教师对所布置的作业,没有一定的监督和评价机制。阅读的效果就不得而知。我认为一定要把语文作业,纳入我们的教学任务,当堂完成,当堂评价。这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对重难点的巩固,有利于检测自己的教学效果。有效的教学多是低起点,小步子,多练习,勤反馈。
五是知识的连接。知识连接的真正目是拓宽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正如“大桥鸡精”一样,只能让饭菜吃起来更有味道,但多则生厌。有些授课老师过多的连接和拓展,冲淡了课堂教学流程,那该何时补充呢?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受阻时,不足于理解、感受课文中作者所传达的生活经验时,如鲁迅的作品,但要点到为止。且所链接的知识要跟学生和课文相符合的理解和感受。
六多媒体的使用。多媒体是一种辅助手段,用时要慎之又慎,要用的恰到好处。因为语文学习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以及情感的具体体验,这是无法用多媒体多代替的。而试图将有着有着丰富想象空间的语文图像化,那就把语文课上死了。 长此以往,就会弱化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所以,别让画面代替板演,别让课堂失去生成灵动的变化,别让课件代替文本,那样就没有文字的含蓄美。
综上,无论什么样的教学设计,都要以体定教,着眼与有效,因为有效才是硬道理。
2017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