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着真诚而又愉快的生活,既不瞻前也不顾后,只是源自内心把走过的路记录下来,不管将来如何,一定把现在的事情做对。
五月,我读过的书,梳理如下:
01《王君与青春语文》王君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3万字
现在,阅读王君已经成了很多语文人的生活习惯,从王君的文字里,我们总能感受到她蓬勃的生命热情,感受到活着的快乐。
这是一本关于王君老师成长的书,虽然里面好多文章以前都读过,但再一次的细读,还是带来不一样的收获和思考。王君老师的成长,浓缩在她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超越学科教学的求索足迹中,她用一种美丽的生命状态,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书分为四个篇章,即“青春无悔——我的成长之路;青春求索——我的教育理想;青春之歌——我的课堂实践;青春回眸——我的社会反响。”她把教法当作是活法,她把作文当作是做人,上接地气的课,做接地气的事,做接地气的人,修一颗高贵而谦卑的心。
在这里,你会更加明晰“青春语文”的内涵,“青春”是一种状态,与年龄无关,它是课堂的、生命的、生活的状态,做教师也好,做人也罢,永葆青春的激情和梦想,用青春的活力和动力,去教知识、教能力、教智慧、教情怀,灵性阅读,生命写作,满怀激情地去生活,从而展示我们诗意蓬勃的生存状态,折射出单纯却丰富的生命。
这是不是每一个语文人的梦想?!
02《不写作,枉为人》潘新和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6.7万字
潘新和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创“言语生命动力学表现——存在论”语文学,这本书是他的语文学术随笔。
他在序里说,维持肉体生命的生存,是动物性需求;精神生命的滋养、存在,才是人性的需求,精神生命是以精神创造的成果呈现的,而精神创造,主要是以言语表现——写作的形态展示的。我思故我在,我写故我存,人因表现而存在,因立言而不朽,只有写作,能使短暂的生命超越时空。所以,“不写作,枉为人。”
这个观点乍一看,有点啼笑皆非,可细细一读不无道理。作者从理念、写作、阅读、测评、治学五个方面加以阐述,人是符号动物,倾听和阅读,说话和写作,使人与社会、自然、世界融通、和谐,使人更像人。
读这本书,你会发现,是写作让我们找到一个更好的安身立命之所。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所以,写作真的是生命最好的存续方式,不写,真的是“枉为人”了。
03《我的青葱时代》季羡林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6.9万字
“当年我的狂妄居然得逞,北大和清华都录取了我。我为了梦想留洋镀金,选中了清华,成了清华的学生、校友。我生平值得骄傲的事情不多,这是其中之一。”
从济南到北京,季羡林的人生逐渐呈现出大学生活特有的青葱和美好,乃至于作者在耄耋之年回忆这段青葱岁月时,仍对自己选择的道路坚定不悔并深感欣慰,这本书叙写的就是季羡林在清华的点点滴滴,从中既可以看到一位大儒年轻时的真实生活,也能看见陈寅恪、吴宓、钱穆、朱自清等学者的言行气度,对于理解或研究中国现代教育史、季羡林生平和清华大学的校园文化,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世事如白云苍狗,变幻莫测,但季老的文字氤氲着脉脉温情,“一个人既然舞笔弄墨,就应该对读者敞开大门,让他们尽可能地多了解自己。”
这里的每一篇文字包括简短的日记,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最本真的作者。
04《梁漱溟先生论儒佛道》梁漱溟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5.7万字
梁漱溟是我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国学大师”,一生致力于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是现代新儒家早期代表人物,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曾说,在梁漱溟的身上他看见了甘地。
梁漱溟则自称“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他把孔子、孟子、王阳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学和西方的生命哲学粘合在一起,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提出以“意欲”为本,认为“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拖乎生活而存”。
儒佛道自古以来是三家之学,人们把这当作是系统的知识来讲解,或作为哲学来研究,然而,梁漱溟却认为这三家其实都是教人怎样修为、涵养的,其根本宗旨是“力学实践”,并道出了儒家修养实践的具体方法。
这本书初读有点困难,可读着读着思着思着也能了悟一二了。
05《汪曾祺论沈从文》汪曾祺著广陵书社出版发行15.4万字
这段时间教学沈从文《云南的歌会》和汪曾祺《端午的鸭蛋》,鉴于他们师徒的关系,读这本书刚刚好。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时拜沈从文为师,他曾不无自豪地说:“沈从文很欣赏我,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也可以说是得意高足。”
在这本书中汪曾祺对沈先生的作品、人品作了高度的评价,让我们透过文字,认识了一个“热情的爱国主义者,一个不老的抒情诗人,一个顽强的不知疲倦的语言文字的工艺大师”。
沈先生说:“我有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可以说皆是从孤独中得来的。我的教育也是从孤独中得来的。”孤独不是坏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孤独造就了沈从文。
读此书,你会收获很多,沈先生对汪曾祺的教导,亦是对每一个读者的教导,比如在写作方面,“要贴人物来写”;在生活方面“千万不要冷嘲”,即使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也不能觉得“世事一无可取,也一无可为,一个人,总应该用自己的行动,使这个世界美好一些,在任何逆境中也不能丧失对生活的爱和热情。
读来,颇为受益。
06《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余华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3万字
这是余华十年首部杂文集,从中国到世界,从文学到社会,余华以犀利的目光洞察时代的弊端,以戏谑的文笔戳穿生活的表象。区域之间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个人生活的不平衡,甚至梦想都不平衡,在这个巨大的差距里,谁守得住良心,守得住理想,谁就守得住美好的生活,环境的差异里,精神阵地才是至关重要的。
余华1983年开始写作,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他将语言的精致与朴素,内涵的冷静与热情,情感的温暖与寒凉,几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个躲在麦田里逃避父亲惩罚的孩子,曾是江南小镇上的牙医,最终成为当代的小说大家。
读这本书不由想起易卜生的一句话,他说:“每个人对于他所属的社会都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
由此看来,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也就不足为怪了。
07《我敢在你怀里孤独》刘若英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2.3万字
“唱过一些歌,有红的,有不红的;演过一些戏,有好的,有不好的;出过几本书,都是诚实面对自己的字句。感觉做过很多事情,却仍感觉不足够感恩生命。”这是奶茶刘若英说给自己的话。
一个人身上会有很多标记,却又不停地转移,如同季节轮换,看起来,周而复始,其实,一春有一春的花,凋零和生长层层累积出今天的样子。
“这几年对我来说,变化挺大,有新发现的人生,也有不适应的世界,然而,不管怎么变化,只要能安静坐下来写点心得,我都是沾沾自喜的。”
因此,喜欢刘若英,不是她人生的哪一个阶段,而是她整场花开的过程。她是歌手,又不同于歌手,是演员,又不同于演员,很多人听着她的歌看着她的戏度过青春岁月,却不知道她在唱歌和演戏背后葆有的“孤独”。
奶茶的每一段人生旅程,都在体验“生命,是孤独的存在。”
因为,有独处的能力,才有热爱的能力。
读这本书,奶茶只有一杯,冷冷热热,醇醇淡淡,都在里面。
08《我是即将到来的日子》熊培云著新星出版社10万字
熊培云,时代评论家,观察者。1973年出生于江西农村,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和传播学。现任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这本书,辑录了作者对爱欲、媒介、美和正义等方面的思考。它们以诗或以“诗评论”的形式呈现,揭示了人性的幽暗和光亮。
当人们喊出“文学已死”的时候,作者在逃向它,并相信上帝的语言就是文学的语言,上帝不是真理,是意义,而文学的价值就在于生产和捍卫意义。
伴着网略文本的兴起,与诗歌一起被送上手术台和被告席的还有广义的文学。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北岛的《波兰来客》最能表达作者对当今文学地位的感受了,但不管怎样,真正让人终生受益,恩泽灵魂的还是文学。就像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写的那样:等到人类坐一等车厢而文学只能挤货运车厢的那一天,这个世界就完了。
所以,一定要坚持读读诗歌,读读文学。
其实,这个月,不仅仅读这八本书,还有《奥巴马传》和《列夫·托尔斯泰大传》,这个月因为读的多了,写,就相对少了些,把这两本书续到六月吧,六月一定要多写写。当读书成了生活的目标,整个人就变得简单起来,工作的事情一完成,剩下的就是猎寻阅读的书目。
爱默生曾说,当我们追求正向有节律的生活时,我们就会塑造出一种光明而对别人有感召力的命运。不论我的命运对别人有没有感召力,但我知道,当一个人能使精神升华时,其人性中的负面因素也会随之转化为正向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