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之悠悠,亭亭其华;气若兰兮,长亭不改;心若兰兮,始终不移。中国的兰花,没有醒目的姿态,也无硕大的花叶,却具有雅静高洁,质朴留芳的气质,别具中国东方人娴静优雅,内敛坚韧的审美特点。
我国历来将兰花看作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并与“梅、竹、菊”并列,合称“四君子”。通常以“兰章”喻诗文之美,以“兰交”喻友谊之真,以“兰艺”喻明志之纯。爱之兰,大抵是“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的王者傲骨,亦或是“从来岩穴姿,不竞繁华美”的低调自香,又颇具“丐得骚人笔下妍,玉池清照影骈娟”的伯乐共赏。当然,我们也借兰花,表达纯纯的爱情。
兰花,附生或地生草本,叶数枚至多枚,总状花序具数花或多花,颜色有白、纯白、白绿、黄绿、淡黄、淡黄褐、黄、红、青、紫。中国传统名花中的兰花仅指分布在中国兰属植物中的若干种地生兰,如春兰、惠兰、建兰、墨兰和寒兰等,即通常所指的“中国兰”,这一类兰花与花大色艳的热带兰花大不相同。
中国栽培兰花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载早在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已在浙江绍兴的诸山种兰;魏晋时期,兰花从最初的点缀庭院到人工栽培延伸到贵族阶级的庭院绿植;直至唐代,兰花才广为一般庭院和花农培植;宋代是中国艺兰史的鼎盛时期,有关兰艺的书籍及描述众多,如南宋的赵时庚于1233年写成的《金漳兰谱》可以说是中国保留至今最早的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兰花专著;到了明、清两代,兰艺又进入了昌盛时期,兰花进入大众视野并应用于生活当中,如书籍、画册、诗句及印于瓷器及某些工艺品的兰花图案;发展至近代,1923年吴恩元所写《兰蕙小史》,1930年由夏治彬所著的《种兰法》,1950年杭州姚毓谬、诸友仁合编的《兰花》一书,1963年由成都园林局编写的《四川的兰蕙》,1964年由福建严楚江编著的《厦门兰谱》,1980年由吴应样所著的《兰花》和1991年所著的《中国兰花》两本书,以及香港、台湾所出版介绍国兰的书籍和杂志等等,可以说是近代中国艺兰研究的一大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兰花由于“物竞天择”的巨大生物竞争下选择的繁殖和传播策略不同,而具有了奇特的生理构造,使兰科的种类仅次于菊科而居第二位(约730属,20000种)。而这两大科的繁殖方式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向,下面则一一介绍:
菊科在被子植物中的种类位列第一(约1100属,25000——30000种)离不开菊科头状花序,连萼瘦果的结构,这瘦果长在花瓣上,被拔开时会看到羽毛状附属物的种子,借助各种力量,把种子散播远方(可参照菊科蒲公英,其是根据瘦果成熟时的冠毛自然展开而随风飘扬)。而菊科的花瓣有多少就不多说了,相当于一片花瓣就有成为一个植株的可能。所以这种大散播量而不管后续如何的方式使得菊科的子孙后代随着力的飘扬而传播到世界各地,使着落的各地菊科植物朝着不同的方向进化而拥有了数以万种的庞大家族。
那么兰科植物呢,它则在进化的过程中选择了孤注一掷的全力以赴,它的植株精巧,唇瓣艳丽,在蕊柱顶端或靠近顶端只有1个雄蕊生有花粉块,在花朵开放期的这一段时间,它必须要做到吸引昆虫的目的。于是兰花为两侧对称的花、唇瓣基部形成具有蜜腺的囊和距,艳丽的唇瓣成为了昆虫的停机坪,以此达到繁殖和传播的策略。因此,它传播的次数有限但却非常有效,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运气爆棚的时候它一次就可授粉成功。
对于这些以颜值入胜的植物,我们不得不感叹它们的“才智”和“一片苦心”,之所以古人的极高推崇(菊为花中君子,兰为王者之香),怕是也深刻的明白其背后的苦心经营和深谋远虑,若是为人,必当明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