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刻都在进行选择,只是你很少在意过它。
2017,9,2 星期六 阴
壹
从小就被长辈灌输一种思想,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考试要考好,多读点书,找个好工作,长大以后一定要比父辈强,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通常父辈实现不了的,都希望我们能做到,这也许是一种绑架,可哪个父母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呢?
所以我们在一次次被动的选择下努力着,等到叛逆期,自主意识变强的时候,才开始掌握话语权,拥有自己的选择。
可这个时候又会听到外人的劝告:“作为过来人得告诉你,这件事你应该怎么做,怎样做得更好,别像我当年那样考虑不周,因此你一定要想清楚,别等到将来后悔。当然,最终如何选择还是在于你自己。”
看似说了一大通,其实都是模棱两可的话。既想显示出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又怕你真要选择他给的建议,等到将来某一天后悔来埋怨他。
所以,这种建议基本没什么营养,因为那只是别人的经验,根本不足以支撑我们的人生。大道理那么多,我就只想在自己的世界里玩玩,图个开心而已。
何况并不是每个人的意见都值得倾听,也不用试图活在别人眼里的成功。只有符合自己所定义的成功,才算不忘初心。
如果非得听建议,那么在三观相对一致,能理解和认同你的人中选择最有价值的意见,或者是请在那个领域具有一定权威、取得成功的人指点一下。
不过,大多数人在做抉择之前寻求建议,最真实的一点就是想获得支持和鼓励,而不是让别人教我们怎么打退堂鼓。
就好比一个女孩在选择A或B的时候,她心中其实早有定论,只是在跨出那一步有点犹豫不决,但你非得不断权衡利弊,分析结果,可能性冲突,那她还不得想:老娘真有那么傻,这点都看不透吗?怎么鼓励下就那么难呢?
贰
考试时最怕的是选择题,更可怕的是多选题。看每个答案似乎都挺健康,偏偏有些答案有隐疾,还找不出毛病。
所以很多时候,选择对与错是个概率问题。
谁也说不准选择之后会怎样,只要基于内心,能够承受相应的代价,就是明智的。也不必过后抱怨:如果我当时不这么选择就好了,真是蠢得死。
因此,选择了就得积极面对,除了自己的出生是命中注定,其他都可能通过后天努力,在一次次选择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那么,在做任何决策之前都需要极为慎重,认真问自己几个问题:我有怎样的资本供于选择?我这么选择的需求是什么?我选择之后又该怎么做?
比如,我是一个水准很高的读者,需要在阅读上获得愉快的体验,因为这篇文特别有意思,很吸引人,所以我看完之后一定要点个赞,关注他。
分解来说:
我有怎样的资本供于选择?
通常来说,一个人的能力与本事在绝大程度上决定了他选择的起点与范围。很显然,一个985或211的毕业生就要比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的起点和机会大很多。而这个根源在于你四年前高中的时候,是选择认真学习,还是忙着谈恋爱。
当然,学历只是一个门槛,关键在于挖掘出自己的优势,把擅长的东西发挥到极致,也会有另一番用武之地。
不然“天生我材必有用”怎么会一直流传至今。
人生毕竟是一场长跑,少年壮志未酬,还是有可能大器晚成的。
我这么选择的需求是什么?
每个人的需求都不尽相同,读书的时候,老师总会问我们的梦想是什么?有的人想成为科学家,有的人想成为画家,有的人想成为医生。
有些人只想平凡幸福的过完此生,有些人想轰轰烈烈的青史留名,有些人想腰缠万贯、有用不完的钱,这都源自内心最真实的渴望,是不应该被耻笑。
而每个阶段的需求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可能小时候,有一颗棒棒糖就很满足,长大一点要有固定的零花钱,踏足社会后要实现财务自由。
所谓需求,就是人活着,还有那么一点念想,不然跟咸鱼又有什么分别。
我选择之后又该怎么做?
在每做完一个选择就有了目标和动力,就像远方的灯塔,脚下的路可能出现波折,但前进的方向永远不会变。
如果要成为作者,就得笔耕不缀;如果要成为演讲家,就得勇于表达;如果要成为把妹达人,就得不断学习泡妞技巧。
追求什么,就得往那个方向不断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不管作何选择,只要认为是值得追求的,都应该坚持。
叁
通过认识自己,那么选择就会容易很多。人的差距就在于不能够全面的了解自己,进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就像无头的苍蝇,随波逐流。
善于选择的人,必定都是目光长远,具有前瞻性思维。为了现在这个选择所做的准备,可能规划到多年以后,甚至影响一生。
生活中细微的选择,看似无足轻重,却是天壤之别。也许暂时决定不了命运,可累积到一个点,就演变成截然不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