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家小林说:念旧的人,活得总像个拾荒者。
我算是一个名副其实念旧的人。已经过去的2021年,于我而言,活得也就像一个拾荒者,整日靠自己 “捡来的可回收物”推动我前行。
是的,那些“捡来的可回收物” 我当宝贝一样的对待。只有这样,它们才能成为我的发动机。
所以,我这个“拾荒者”的心态,并不落魄,也不丧气,反而有一种幸运感。
01“与自己谈话的能力”
《意林》杂志刊登过一篇文章,有段内容是:有人问犬儒派创始人安提西尼,哲学给他带来了什么好处,回答是:“与自己谈话的能力。”一个与自己无话可说的人,难道会对别人说出什么有意思的话吗?哪怕他谈论的是天下大事,你仍感到是在听市井琐闻,因为在里面找不到那个把一切连接为整体的核心,那种照亮一切的精神。
越来越喜欢独处,也就越来越喜欢和自己对话。在很多公开场合,我都是那个只想安静坐在一隅,外表风平浪静,内心已经波涛汹涌。
我喜欢那个时候的自己。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果活得拧巴,是对生命的浪费。我是这样和自己对话的:
——“除了你自己允许,没人能伤害你。”第一次听到这话时,便一直萦绕在心头,随时都能脱口而出。
前段时间,颇有些不愉快,整个人的身体里充斥着一股无名火。遇到一些不想对付的人,便会口不择言。事后又会懊悔。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好几天。
后来,当我放下一些执念,或者减少一些接触,尽量让自己简单一些,纯粹一些,我才得以逃离那样的一个我。
是的,如果我一直拥有那些执念,便会是那个“手拿锤子,看谁都是钉子”的人。我放下了那个“锤子”,看谁都不是“钉子”,那些谁都是他们本来的样子而已,与我有什么关系呢?
坚持每日的写作,是我很在意的功课,但难免会看到不同的信息与态度。我会这样和自己聊:
——有简友说:每天的阅读量维持在两位数,那就不要写了。我去翻了我的文章,阅读量在两位数的还是居多吧。也有简友说:日更只能催生水文,对写作毫无帮助。
我呢,自然是坚持日更的。因为这个话题其实涉及另外一个话题:你为谁而写。
我呢,当然是为自己而写。我不为阅读量写,不为迎合别人而写,也不写公文,所有的文字写下去后,我会不定期翻出来阅读,然后说一句:哦,当初的你,是这个样子的哦。
当我有这份笃定的信念后,其他的我都不去关注和在乎了。
尝试给自己写“情书”,这样的“孤芳自赏”,既是一种梳理又是一种建设。
——周末早上,可以选择在家睡睡懒觉,或者刷刷剧的,但是你却选择一大早出发去听讲座。这场讲座,是临时的,也没有任务。但你会投入十二分的心力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只要想到,便会做到。同时,你是一个愿意亲近高人或者智者的人,你想自己也受到感染,也想变得更好一些。你就是一个行动派,也是一个喜欢反思和写作的人。因为回到家后,你会将这场讲座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审视自己,也给他人一定的帮助。
当然,也有一些之前不敢触碰的话题,去思考,去建设。比如,关于“躺平还是挑战”,我这样思考:
——我应该是一个拒绝躺平的人吧。如果接受躺平的话,可能现在还在老家的学校呆着,虽然并不一定代表我现在的选择好一些,但是至少从视野上来说,还是开阔一些吧。
有人说:我参加最多的一项体育活动便是劳动。然而,对于劳动,如果没有深潜于内心的热爱,是不会有劳动产生的。
挑战,先让自己身体动起来。不懒惰,能走的时候就走,能跑的时候就跑,能站的时候就站。保持一份身体的活力,不至于老态龙钟。
挑战,还得让自己的思维动起来。
……
我希望在这些琐碎的对话里,寻找到我与这个世界链接的核心——积极一些,主动一些,才是我应该有的样子。
所以,我会主动选择一些出行时光,比如暑期的西藏之行,国庆的西昌之行,在更大的物理空间和自己对话,想法和格局是有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