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一回,读了前几次的故事,你一定觉得,行走故事是个幸运儿。从无到有,似乎一路顺顺当当地走了过来。其实,当然不是。今天就拔一拔行走故事遭遇的第一次尴尬吧。
在12月之前,行走故事不是现在你们看到的行走故事,它的名字而是叫做行走故事+自然故事。
看到这个名字,你一定在想,这是什么鬼?
这个名字的确长得有些不像话。但,这个名字反映了当时团队的真实状态,一半员工在紧锣密鼓地努力实现行走故事,另一半员工为了努力实现行走故事而紧锣密鼓地做着自然故事的工作……
行走故事是个有路线的语音伴游APP,那么自然故事是个什么玩意儿?
自然故事更早一些诞生于行走故事。牛大姐,大师兄和刘姥姥少年时曾混迹于户外自然圈,在这个圈子里,大家多少有些人脉和资源,凭借着这点人脉和资源,是可以弄些钱来的。在自然故事诞生之前,牛大姐,大师兄和刘姥姥管那些有关户外自然圈的业务统称为自然故事。
为什么一个团队要同时做两个故事?
穷!!
在行走故事还只是个想法的时候,它的几位发起人为行走故事前卫的概念激动的满腔热血。
大家当然希望能够全力以赴将行走故事完美实现。但当这个想法从0开始一点点向1进发时,它的所有发起人慢慢发现,满腔热血远远不够。
创新出一个APP和十月怀胎孕育一个胎儿有很多相似之处,二者都是个从无到有、不断完善的过程。只是,胎儿需要的是营养,而创新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营养”后盾。
对于行走故事+自然故事团队来说,理想是丰满的,可现实是骨感的。想要存活、并去实现创新的唯一出路只有拆东墙补西墙。
所以,一个团队被两个故事二一添作五对半分了。一半人开创行走故事,一半人继续在自然故事里掘金。为了能够掘到金,他们什么都做。比如,继续一边高调的宣传自己的自然属性,一边帮自然圈里的朋友们卖营招生,甭管中国的、外国的全都卖。做户外培训、户外咨询……
尽管现实有不尽人意之处,但大家对于行走故事的态度是一致的——团结一心将它孕育出来。为了方便团队有足够大的空间讨论问题,行走故事+自然故事团队将办公室从一个9平米大、暂租的小空间,搬到了一个能容下6-7人的15左右平米的地方。无论如何,这都是值得庆祝的一步。
我们搬家了
也许是造化弄人,也许精力有限。那个春天,在既定的时限内,自然故事并没有挣来那么多钱。
反倒是行走故事在飞速地发展,以至于到了2017年的5月底,APP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后台。如此描述这个进度,恐怕你很难理解。那就打个通俗的比方,一个APP好比一个胎儿,胎儿要在妈妈肚子里长到10个月才能瓜熟蒂落,那么有了后台的APP基本标志着,孕程已经过半了。
一边是胎儿渐渐长大不断需要更多的营养输入,一边是贫血的妈妈很难再提供营养。尴了个尬!
咋整?团队第一次遭遇了尴尬的境遇。
牛大姐,大师兄和刘姥姥三位创始人必须做出决定。当然结果,你肯定也猜到了,三人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行走故事。那自然故事呢?既然不挣钱,果断扔!
集中所有人力物力和有限的财力,专门开发行走故事APP。
这就是我们“行走故事”第六个故事片段,它发生在去年春夏交接的季节......
(未完待续)
看现实版创业故事片段
听他们创造的新的故事
欢迎分享,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