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搜狐副总裁李友善先生曾说过:我们不是生活在客观世界里,而是生活在思想家为我们构建的思想通道里。这个世界充斥着哲学家的思想,从诸子百家到希腊先贤,沿袭演变至今的被当今社会吸纳为公序良俗处处规范着每个人的社会生活。除了大环境的约束,实则我们也被另一种更隐秘而强大的力量蛊惑着,这就是每个人的执念。日常生活中我们形容有些人倔得像头牛固执己见,执念之强形容得再贴切不过。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执念,佛陀常说“执于一念,将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万般自在”这是对世人孜孜不倦的度化。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执念是一种渴求、动机的加强版现实,表现持续而强劲,也是个人情绪向外界寻求托付的客观投射。执念是对一种想法、观念表现出来的忠诚,它时时刻刻都影响着我们对生活的掌控。
有时执念会错误的让你死心塌地地相信自己。种族歧视是当今世界无法忽视的社会问题,虽然总有人奔走相告站起来呼吁抵制消除它,但它似乎是滋长在人性向阴处的青苔,总会在细微处瞥见。巴洛特利曾在意甲赛场上因为球迷的歧视言论而当场痛哭流涕,前几天的澳籍跑步女因为拒带口罩态度蛮横无理而被要求即日离境。在某些人的观念里固执的认为自己因为拥有某个所谓更优秀“国籍”或民族身份而自觉高人一等,他们以这种缺陷逻辑来为人处世自然处处表现得无礼傲慢。
除了种族歧视,还有一些人抱有的是自己认知的绝对拥趸。十几天前,爵士中锋戈贝尔在新冠肺炎确诊前的一次采访结束后用手摸遍了发布会现场话筒等设施,结果没过几天他变成了NBA感染的第一人,紧接着他的队友也被确诊,当然这一切是因为他对病毒的傲慢和轻视。前几天由于疫情愈发严重,各球队相继出现确诊病例,到现在NBA停赛已快两周。
过于认同相信一种想法、观念都是一种认知局限,它并不会真的让你与众不同,让你拥有真实可靠的优越感,反而会让你不受欢迎,甚至处于道德洼地被人批评,阻碍你个人发展。
过于相信自己的另一种认知局限就是总是否定自己,即自卑。阿德勒曾经把自卑的人经历的童年分为3类:身体缺陷型、过度溺爱型、过度忽视型。每个人都有自卑情结,这源于自己的童年经历。
当我第一次读到这些时,我内心很抗拒,因为我时常自我挣扎和斗争的原因竟是因为自己的童年。我并不想给自己的童年贴上不幸的标签,也不愿相信“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虽然我时常怀疑自己否定自己,有时消极情绪铺天盖地时甚至坚定不移的相信自己就是不行,然后让自己很是焦虑痛苦。
但是,你又凭什么一定认为自己不行呢?
人的本能是趋利避害,就像我们的祖先一样只有及时躲避危害才能生存下去,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遇到让自己焦虑不安的情况的第一反应就是逃避,但是现在人类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让自己不断进步的,有了更聪明的选择,拥有了智慧。
刺激和行动之间有巨大的空间,这空间就是选择的空间,选择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会完全不同。
当你遇事就逃,你的固定型思维会认为人不会进步,逃避虽能短暂的给你带来安全感,但这不过是像鸵鸟将头埋沙子里一样,问题一直积压着不解决或等着别人处理,那么你就会越来越被挤到社会边缘,一边抱怨生活愈发糟糕一边又毫无作为。然而当你遇事就想办法解决,你的成长型思维会认为人是会进步的,并通过学习能力可以不断提升,个人的进步会带动社会的进步,反过来也是人类不断进化的原因。
希望我们遇到任何事都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有大局观,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聪明选择,拥有智慧,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努力认真,这样处理事情的思维逻辑才是正确和可复制的。希望我们都做聪明人,不做笨蛋。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人之伟大源于思想,执念也属于思想,人可以通过正确引导执念来让自己活得通透些。凡事以积极心态面对并想办法解决,养成成长型思维,多读书,多经历,多与人来往,助人亦助己,这样我们的思想就不会狭隘,人生的道路也就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