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you happend to pass by 84 Charing Cross Road, kiss it for me! I owe it so much.
她是美国穷作家海莲,他是英国旧书店老板德尔,大洋彼岸素未谋面的两个人,通过一封封信,相伴了20余年。
艺术化的电影
早在一年前,还在大一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汤唯那样的演员,一口流利的英语,举止投足间都流露这幽兰的气质,优雅,高贵。
我也很喜欢吴秀波那样的男明星,因为本身偏爱大叔,虽然满脸胡子,却有着男性特有的味道,成熟,有魅力。当然我不否认这和吴秀波本身的颜值高低有问题。
当时看《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的时候就在好奇,查令十字街84号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存在,会不会有位英国绅士在我即将敲开门的时候轻轻推开,向我娓娓道来。虽然电影中导演让他们见面了,影片总是免不了戏剧性,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现实无温
现实生活中的海莲酷爱读书,却总是不能得偿所愿,一来是因为纽约的书价奇高,二来是因为海莲喜欢旧书,喜欢在旧时光里慢慢揣摩先人的一字一句,而这是繁华的纽约所不能给予海莲的东西。
而查令十字街84号,这样一个小地方可以给予海莲对书所有的渴望与期待。那是多么美好的名字,多么美丽的地点,多么梦幻的街道。
在这条英国老街上,有着这样的一家书店,它很小,但是很温馨,它很小,但是五脏俱全,它很小,但是年近四十的老板很英俊,很绅士,温文尔雅,学识渊博。
他叫德尔,是一位妻子的丈夫与两个孩子的爸爸。
在地球上,人和人相遇的几率只60亿分之一,远远小于万分之5,属小概率不可能发生事件。
茫茫人海中,无论谁和谁相遇,都是命中注定,无论你遇见了谁,他都是你应该遇见的人,绝非偶然。若无相欠,怎会相见。
海莲和德尔因为同样的对书的热爱而在书里彼此慰藉,他们通信了二十年,却没有这样的60亿分之一,因德尔的病逝缘截会面。
读着那一篇篇来自大洋彼岸的信件,多少有些激动,因为信件不只是信件,里面仍然蕴藏着双方的等待和期待。
信里有德尔的绅士与善良,有海莲的幽默与热情,在英国受灾时,海莲向陌生人伸出援助之手,不计回报。
查令十字街84号,这是一个只听名字就觉得温暖的地方,一个令人憧憬的地方。
那里的街道很小,却仿佛比整个世界要大。
德尔的妻子在德尔死后给海莲邮寄过一封信。信中表明她曾经嫉妒过海莲,海莲仿佛就像是德尔心中的朱砂痣,红颜知己,海莲活在德尔的内心里,这是他的妻子所不能占据的。德尔的身上肩负着对家庭的责任,因此,他并不能抛下一切来找她。
德尔对海莲的爱,是严肃的,是绅士的,是低沉的,是放在内心永远不会说出来的秘密。同样,海莲对德尔的爱,就在字里行间的幽默与批判中,她爱他,就像爱着多年的挚友一样。
或许,有些姑娘不想等待,因为德尔给不了她什么样的结果,德尔已婚,而且身负使命感,所以他不会做一个抛弃妻子的伪君子。
而正因如此,她才会欣赏敬佩德尔这样的人。我想,海莲只是想默默的享受这种来信的惊喜,回信的迫切,结果怎样,无关紧要。
海莲和德尔一样,一边付出温暖,一边享受温暖,两个从未谋面的人,即陌生,又熟悉。
有时候,爱,还有第三种模样。你爱书,我也爱书,因此,书是我们共同的爱,我爱着你所拥有的书,也爱着书所属于的你。有一种爱,无关风月,只为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