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西
今天看了一个作者写的高中故事《和衡水中学在一起的2557天》,通过那些细腻的文字,我仿佛也穿越了时光,回到了高中时代。我从不喜欢回忆中学时代的事,因为不浪漫不小说也不青春。
能记得的大事除了那些深刻的友情之外,就只有读书。而读书的快乐大半也通常只跟成绩挂钩,就像闯关游戏一样,通过了这一关,就只想往更尖子塔的方向冲,心里是接受不了往后退的。
但敏感笨拙的少女并没有时刻专注于学习的理智和天赋,时常被一道解不出的数学题、一次月考浮动的排名 、一次答不出来的课堂提问拨动情绪。
但那个时候会被环境影响,焦虑会马上化为行动,因为没有时间去做无意义的事,休息时间很短,去吃饭、去洗澡都是用跑的,当然也是因为那个时候目标是具体且明确的。虽然我们也不清楚目标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多年后回想,大概那是自由吧。
到高三的中后期,我们进入了每天考试的阶段,每次晚自习出去上厕所,经过走廊,看到对面那条车水马龙、灯光璀璨的街道,就会浑身又充满斗志,动力来源于对于外面世界的向往。
高中上的是私立高中,学校环境、福利待遇都挺好的,但封闭式的管理加上跨县读书的经历,让我时刻感到不适和孤独。
手机是学校的禁忌物,一经发现,轻则处分警告,重则直接回家。高中时代,心跳加速的时刻从不是遇见了什么白衣少年,是每次突击检查时,手机就在身边的恐惧。听歌也是不允许的,发现mp3、mp4一律按发现手机的行为处理。曾经英语老师为了让我们锻炼听力,允许我们带mp3来拷贝听力,但前提是要把里面的歌曲全部删光。
全校几百间教室,每间教室都有一块破洞的玻璃,不是玻璃质量的问题,是学校为了更好地让老师监督教室的情况故意为之。不得不说,那个洞比监控更管用,对洞里随时会出现的“死亡凝视之眼”的恐惧,让我们把规范内化成了对自我的规训。
禁欲和严格管理的结果是我们只能在学校这一亩三分地里努力地找一丝快乐的寄托。
大部分学习之外的乐趣大概就是说八卦了,不管是学校里的那些“风云人物”的故事,谁和谁怎么分手了,他们怎么在一起,谁和谁又打架了;还是明星的八卦,每次体育课都会去报刊亭买一份明星周刊,回到教室,女生们就会各种传阅,然后各自剪下自己喜欢的偶像的照片贴在自己的收集册里。
还有宿舍外电话亭里的电话,见证了我很多难得的被治愈时刻。每台电话一次只能通话3分钟,在昏暗的路灯下,我拿着电话和爸妈说着最近那些不太舒心的小事,他们会无条件地安慰我,但经常哭到一半时就被挂断,然后不断地续上一个又一个3分钟。
除了3分钟的电话,更古老的通信形式也被我们利用。学校正门旁100米处有个邮政局。在和几个玩得好的异校朋友交换了通信地址后,我们就开始了长达一年多的书信来往。跨越时空而来的可触摸的文字带来的抚慰力量格外强大。“带着我的文科梦好好走”“我们都会在的”“我在**大学等你”……这些至今都记得的文字是我青春里为数不多的精神慰藉良药。
如今再回想这段时光,会觉得简单又复杂。简单的是,那个时候,人生目标这么宏大命题的回答都可以简化成一句“我想考上好大学”。复杂的是,我对于这段时光的难以言清的情绪,我是遗憾、压抑还是觉得感激和不舍?
我会遗憾,我们压抑了过多的青春色彩,没有广阔的眼界只能纠结于眼前的数字,以至于再面对更大的世界的时候我们是无措、思维是无法发散的。
我会感激,读书路漫长且艰苦,但它确实带给了我自由,让我有资格去见识外面的世界。
这段褶皱般的经历,如今想来恍如隔世,但脑海中仍记得那个画面。高考完的下午,暴雨而至,我冒着雨拖着自己的行李走在熟悉的校园路上,来来往往的人影渐渐在我眼前模糊,残存的一点对高中生活的不舍和难过也被暴躁的大雨给冲刷,于是我义无反顾地走出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