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尾声,在吃好喝好胖了一大圈后,马上要迎来新一学期的开启。不知道泡小的“战友”们,想到开学要面对班里那几个“特别的娃娃”,心口会不会略微有点痛?推荐大家看看这部央视最近播出的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 或许,我们能从中掌握一些方法,收获点前行的力量。
《我不是笨小孩》,是CCTV9于2021年1月底播放的一部关于阅读障碍儿童成长的纪录片。通过对3个阅读障碍儿童家庭长达4年的跟拍,真实而深入地反映了他们的生存困境。在各种困惑、焦虑和冲突中,家长、老师和孩子们不懈地努力:直面困境、自我排解,以不同的方式共同穿越至暗时刻,以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为重,在矛盾中寻求平衡之道。令人欣慰的是,在每一集的片尾,我们都看到了孩子们可喜的变化与成长。
关于“阅读障碍”,我查找了一些资料,也咨询了心理咨询师朋友。我发现在适龄儿童中,大约5-8%的孩子有阅读障碍的困难。以成都平均每个班级40个学生来计算,每个班就可能有2-3个这样的孩子。这些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很难被发现,通常是在上小学后因为学习成绩差才被家长和老师察觉,他们通常被贴上“笨”或“懒”的标签。而阅读障碍属于发育性学习障碍的一种。发育性学习障碍:表现为发育性阅读能力、发育性书面表达能力、发育性数学能力和发育性其他特定学习能力等损害的学习和使用这些学业能力困难的神经发育障碍。诊断要点:一是在至少文字朗读、阅读内容理解、文字拼写、书面表达、数字理解和数学推理等症状中存在1项症状;二是症状至少已持续6个月;三是症状始于学龄期的小学阶段初期;四是排除由智力发育障碍、不充分教育或不当教育、视听觉障碍、神经系统障碍和其他精神障碍所致。
阅读障碍是发育性学习障碍的一种。主要表现之一为:文字朗读困难,漏字、加字、念错字、替换字、朗读速度过慢、长时间犹豫停顿和频繁地猜测如何读某字。
纪录片一共有3集,每一集的小主人公分别是校校、晓群和若汐(女孩)。3个孩子都在小学一、二年级时被确诊为“阅读障碍”。
小学一年级时,校校在北大六院确诊为ADHD(俗称的多动症),智力水平良好。虽然校校的成绩一直挣扎在及格线上,当听到医生说自己的孩子“智力正常”,妈妈还是宽心的。但是到了二年级,妈妈的心又揪了起来,因为校校“写作文,半天不足20个字。”直到在北京师范大学鉴定为阅读障碍,爸爸妈妈才理解,孩子学习不好,不是不努力,ADHD也不是主因,而是因为阅读障碍。
群晓是在一年级的2个月过后,问题慢慢浮现的。2014年夏天,在北师大脑科学重点实验室,群晓被鉴定为阅读障碍。和两个男孩一样,家有一个学霸姐姐的若汐也在差不多的年纪被确诊为阅读障碍。
阅读障碍孩子眼里的世界。
校校妈妈:“读的都是脑子里联想的东西。”
若汐妈妈:“拼音啊,bd不分,丢笔画,偏旁部首颠倒,还有一些指读她做不到…还有一个就是,比如说一件事儿,她可以绘声绘色的,但是写(的话)写不了。”
校校:“看书的时候特别累,那些字都是一闪一闪的,一会儿白一会儿黑”
除了阅读,孩子们在默写中也同样会遇到问题。
校校妈妈:“他的记忆不是按字记的,他是按块、按形状记的,就像画画一样,还会有很多倒插笔。成人很难理解,怎么教都教不会…记忆力就像盖了层膜一样进不去。”
群晓妈妈:“(孩子)记生字慢、特别困难,就用笔在手上、胳膊上写、刻,越疼越记得牢。”
若汐:“特别想下笔,但是写不出来。”
专家如是说:智力正常,没有明显的情绪和动机问题,但是阅读就是学不会。看多少遍也念不出来,也不明白意思,默多少遍(其实)还是记不住,头天晚上都默好了第二天早上又都忘了,会让家长非常着急。
——北师大学心理学部教授,舒华
在学会阅读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字词识别。汉语的孩子,记不住中文的汉字到底读什么音,代表什么含义,记不住,读不出来也就写不出来,所以他们的听写是个大问题。
——北师大心理学部教授,李虹
片中的3个孩子,特点都很鲜明。
片1中的校校,是一个情商非常高的孩子。片子里校校的高EQ表达令人经常哑然失笑,让我们来摘取几句日常:
当着妈妈的面:“妈,你别这样看着我,我老害怕滴…妈,你命苦了”,背过身去:“(我)是个汉子,我不跟你斗!”
“啊,终于被我妈夸了一下,捧得越高,摔得越疼啊!”
默写时的自我保护:“抢东西的抢,这些坏的字我都不会写 。”
“妈妈,着火了…(哪里)…你头上”
参加阅读障碍干预课程学习“ya”的发音时,即兴发挥地夸赞老师:“呀,为什么你这么漂亮!”
片2中的群晓,视父亲为自己的偶像,做事情追求完美,不允许自己三心二意,比如在没有做完作业的情况下,喝口水对他而言都是很困难的。在他的核心信念中,一直认为“我不可能有那么聪明的,我很笨的”,由此产生的中间信念 “被击败太恐怖了”,“要抱着悲观的心理,你肯定在某个地方不及别人”,“这一块把我弄得惨败,怎么学也学不会”。这些信念泛化在他的学习中,群晓每次考试之后就会想: “(这次考试)肯定错了,一沓沓的”,“我是不是最低分?…我应该在72.5分(对于自己分数的预估精确到0.5分)”。每一次同桌的作文写两页,群晓就给老师发微信“老师,你告诉我怎么能把作文写满两页”,十几二十条的信息一直纠结这个问题。
若汐,是3个孩子中最有韧性的孩子。她的决心和坚持,她在屋子里到处贴的励志标语,她闭着眼睛穿衣服挣扎着爬起来每天坚持的早读,面对学霸姐姐丝毫没有自渐形秽、放任自流。曾经,若汐也在深更半夜做不会作业的时候绝望地哭喊,但是擦干了眼泪,像一只小蚂蚁,每天每天地在努力。我们在片中也看到了若汐坚强的妈妈,妈妈在纪录片跟拍期间被确诊为皮肌炎,一种罕见的风湿免疫疾病,一段时间需要住院治疗。学霸姐姐在衡水实验学校住读,若汐主动承担起了家务。
而每一个阅读障碍孩子的家庭,都遭遇着挑战,煎熬并不只来自学习成绩,更多来自周围人的误解。片中的3个孩子虽然性格各不相同,却都遭遇过不堪的过往,同学的欺凌、老师的不理解。
校校妈妈:“这个孩子不喜欢告状,他在学校是会有一些问题,学习的还有打架,但是这背后是什么呢,他们同学叫(校校)垃圾,冲他竖中指。”
校校:“我非常爱学校,我非常愿意去学校,但我也感到委屈。”
群晓妈妈:“来自同伴和学校的刺激,使孩子产生躁烦情绪,饱受欺凌,戕害着孩子幼小的心灵。”
群晓:“我都不想回忆那段往事,只不过是个模糊的阴影。”画面中的群晓背过身去蒙头抽泣。
若汐妈妈:“1年级的时候,若汐跟不上。有一天孩子被老师叫到讲台上,老师大吼‘为什么别人都能,就你上不去。如果不想学,直接就开除!’我中午回家就发现孩子落寞地躺在沙发上,下午就发烧了。接着几天,孩子都默默流泪,靠在沙发一角。”
若汐:“我害怕考试,不是因为成绩。别人考得比我好,我不太在乎;但是当别人去嘲笑你的时候,那可能你就真正地在乎你的分数了。”
幸运的是,这3个孩子拥有理解和接受他们的父母、亲人和老师。父母为了保护他们尽可能地少受伤害,发挥的幽默和智慧,为孩子撑起一片天,搭起一个港湾。孩子在这个阶段,可能是比其他孩子成长的慢,成长的没有那么全面,但至少他们拥有一个安全和包容的环境,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律生长。
2014年秋,为了一个友善的环境,不仅是老师和同学的友善,而且校方不以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群晓母子远赴山西晋中一所特殊学校就读,一家四口开始双城生活。为了使孩子能够彻底摆脱之前的阴影,甚至将孩子原先的名字改为“群晓”。3年多之后,群晓的阅读能力和数学思维有了很大进步。
群晓妈妈:“(陪读)确实打乱了我的职业发展规划,但也没有办法,(异地读书)这对我可能是一时的,但对于孩子来说,这可能是他一辈子的机会。”
若汐也转学了。
若汐妈妈:“应试环境下,对孩子的评判标准就是分数。我最怕的就是老师和同学给她打击,因为我理解了她,但是别人不理解,我们就尽量去理解和保护她。”
校校的校园环境相对友善,所以依然在原校就读。
校校的班主任老师在课堂上请校校朗读了他的作文,并在家长群里专门表扬了校校。家长纷纷留言。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使校校妈妈很感动。校校妈妈组织校校的同学和家长举办家庭亲子活动,在家庭日中充分展示校校的另一面,试图减少孩子因为学习成绩差而受到的误解和孤立。
自称“战斗的大白羊”的校校妈妈,始终坚持对校校的要求:直面短板,加倍努力,习惯和态度不能含糊。每天要求校校跳绳,希望刺激更多的多巴胺的分泌。虽然坚持了一年多,效果并不明显,但是妈妈和校校都依然坚持着。
校校妈妈:“经过最痛苦的阶段以后,感觉就是能接受了,但是没亲身经历过你不知道什么叫接受,你以为你接受了,你并没有接受。这个时候就是踏踏实实接受了,我的孩子就是有问题,结果就让我们来承受呗…我相信孩子发挥他的长处,一定可以在未来生存。只是熬不过现在,每天在焦虑-安慰化解的循环中全家沦陷。”
校校爸爸:“拿出你的耐心,耗尽你的一生。”
校校姥姥:“这个孩子没有问题,他只是还没有掌握方法。”(图:清华毕业的姥姥辅导校校的数学)
未来在哪里?
校校的妈妈曾经发出过她的灵魂三问“怎么解,怎么解,怎么解?”
校校也曾经搞怪地问:“我有病,你有药吗?”某一个夜晚,校校趴在窗口,凝视着社区一个个窗户里透出的灯光,也许那时校校也在自问:“我的灯在哪里?我的灯何时能够亮起?”
专家如是说:“作业会消磨孩子的意志力和父母的耐力。但这只是一种发展的落后,(作为家长)我们要温柔而坚定——早期的时候,这些(阅读障碍的)孩子只是在语文方面比较明显,但是后来比如说数学开始接触到运用题,其他学科会更多涉及到阅读的过程的话,其他学科也可能会受到影响。但是不能轻易把他们放任不管。”
——北师大心理学部教授,李虹
当查找资料时,我惊奇地发现好多世界知名人士有着相同问题的:
作家三毛和琼瑶,数学学习障碍
达芬奇,阅读障碍
爱迪生,12岁还不会阅读,终其一生在书写和拼字方面都有困难
爱因斯坦,算术困难、语言交流择词困难、更难以用书写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
汤姆克鲁斯,严重阅读障碍
迪士尼公司创始人华特迪士尼,学习困难
前英国首相丘吉尔,学习困难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阅读障碍
美国第1任总统乔治华盛顿,拼写及语法困难
校校就读的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墙上贴着:“做最好的自己在我最好的方面”。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超越,越来越多普通孩子的家长意识到孩子的培养,应该以“拉长板”来代替“补短板”。阅读障碍的孩子尤是如此,因为这些孩子不是没有能力,而是能力不同。片中3个孩子的家长们不约而同地在多元化地努力寻找着孩子的闪光点。校校的书画、吹奏乐、运动、家具装配和摄影;群晓在一个多元化教学和考评的环境中学习;若汐的芭蕾舞和画画。
若汐爸爸:“不用管她也长大,不用管她也能够成才,不用管她将来也饿不着。”
校校妈妈:“校校是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孩子,以他的方式反抗作业和家长,这对于成长期的他和我们都很痛苦。但是,这种反抗精神可以使他活成自己,而不是生活的奴隶。”
校校:“我相信上帝在你的脑子里关了一扇门但是肯定会开一扇窗,我长大以后肯定会有一项特长,只是我现在不知道而已。”
若汐:“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所以人也可能不完美。”
而能接纳群晓的学校因投资方撤资关闭,他开始跟随之前的老师继续游学,在11岁的年纪独自一人在开封开启新的旅程,每个周末独自往返北京。一个学期的历练,我们看到了一个更理性思维、更能换位思考调节自己的情绪、拥有更多表情的孩子。
其实,对阅读困难(包括其它学习障碍)的孩子们,我常常有“未来不可知”的感受,这部片子记录的已经是些“幸运的孩子”,他们被确诊,并得到了家庭无条件的支持,还参与了专业的协助项目,但大多数这样的孩子,仍活在被误解、被贬损、被嘲笑的黑暗中。家长和老师如果不能了解这种学习障碍,用相逼的方法应对学习上的困难,只能让短板越来越糟,而根本没有机会发展长处。亲子关系的破裂是痛上加痛,一个孩子对自己的放弃就相当于宣判了自己的未来。
另外,能做专业诊断的机构太少,以至于大多数孩子因共症而被判定为多动症之类的问题,延误了改善的时机。市场上能针对学习困难训练的机构也少之又少,那些动辄拿“感统训练”来包治百病的机构,家长们要擦亮眼睛。
最后,虽然力量微薄,也还是想呼吁一下政策能在大方向上给到这样的孩子帮助。在欧美成熟的体系里,这些孩子在日常学习中可以更容易地获得针对性的资源,比如印刷字体更大的课本、偏重视听的图书馆、影子老师课后的辅导等,在日后的升学和就业时也能获得特殊的照顾,一样能获得人生的成就。
当然,还有研究机构,包括人工智能等都是未来值得期待的资源,我的心理咨询师朋友说看到有一款国外研发的软件,可以学习书写困难孩子的写法,然后自动纠正他们的笔误,让他们可以通过电脑输出他们真正所想表达的意思。如果书写是一种天生的障碍,就让科技来弥补这个遗憾。
是不是这样?只有前方看得到出路,才能安心稳下脚步前进啊。
另外,爱和接纳,是我们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