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网上看了李笑来老师的一个分享视频,主题叫做《七年就是一辈子》,里面有一个观点很有意思,说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活着,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标准,即:他/她是否有做出主动选择的意愿和能力。这句话从“我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角度来看,是有道理的。
试想,如果从现在开始你已经没有了任何自己主动选择的权利,哪怕一丁点儿都没有,一切只能听从安排和服从,这跟判了死刑有什么区别?
由这句话引起,我就在回想,在我过往23年里,自己做出过哪些主动的选择,结果又如何。脑海中努力回想,快速翻一遍记忆,发现还真有那么三件事情,是在我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做出的主动选择。这些选择也让我变成了现在的自己。
(一) 选择去北京上大学
我是我爷奶那辈下来的人中,第一个考上大学的。
我高中学的理科,高考发挥正常,但客观上来说考分并不理想,一本线差一分,挺悲剧的吧。到了要填报志愿的时候,脑海中充斥着之前从来没有认真想过的问题:去哪个城市上大学?填哪所学校呢?大学学什么专业呢?
这些问题,我身边几乎没有人可以给予指导,因为我的长辈中没人经历过这些。当时也苦于没有学长学姐的联系方式,无法咨询。这个时期老师们又都比较忙,因为会有太多学生找他们去问这儿问哪儿。我成绩不好,不太好意思过去。于是只能硬着头皮自己去看《填报志愿指南》,拿着自己的分数和各院校往年录取分数线去对比,找出我能上的学校来。
当时在二类院校中,找出了几个,有安徽本省的,有四川省的,有上海的,有北京的,这时我需要去选择。
基于长那么大,18年来都还没有走出过芜湖市,更不用说安徽省。上大学,可能是当下唯一有的一次走出自己生活的地方,去看看外面世界的正当机会。于是最先排除了安徽省内的院校。
既然要去看外面的世界,那就要去中国最好的城市,进一步锁定上海和北京。去北京还是上海呢?上海离家近,6-7个小时的火车,北京离家远,要20个小时左右的火车。父母是希望我可以离家近一点,多少回家方便。
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北京。原因很简单,一是离家远,可以脱离父母,锻炼自己的独立;二是相对于上海,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对我更有吸引力。
当时第一次做出这样的选择是需要勇气的,它会让我偏离原有熟悉的环境,去完全陌生的远方。不过我没有过多犹豫,就这样我去北京上学了,去了首都待了四年。
至今,我认为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后来才知道,我是当年我们班级里唯一个填报北京院校的人,也几乎是跑的最远的人,大多数同学填报的都是安徽省内的。
北京的四年,我虽然也没有过多的走出过校园。但生活在那里,至少让我切实体会到:哦,原来中国最牛逼的城市是这样的,大城市很繁华,大城市里的生活节奏很快,大城市里的人都很努力很勤奋。这些都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让我后面有勇气去选择继续在一线城市生活和工作。
(二) 选择来上海重新找工作,进入创业型公司
大学毕业,就要去工作了。
当时在大四下学期,通过校招是找了一份工作,并确定下来的。不过在正式毕业的时候,这家初创的小公司就已经运营不善,遂没有过去。
我是在一开始找工作的时候就明确要找创业型的公司。逻辑很简单,我觉得在创业型公司里得到的锻炼会多一些,人少活多嘛,会成长快一些。
毕业之后,工作没了。从学校打包行李,回了老家。那时正值夏天,在家里一共呆了13天。这13天日子真不好过,着急啊,同学们毕业都顺利进入公司上班了,我还在家里待着,工作在哪儿完全不知道。
在第11天的时候,实在待不住了,必须出去找工作。问题来了,去哪儿找呢?在芜湖市内,或是在合肥?算了吧!毕竟我可是刚才北京回来的,暂时接受不了二三线城市。
“去上海吧?!”我脑中冒出这样的想法。当时在学校快毕业的时候,就有考虑过以后去上海工作。毕竟在北京荡了四年,离家这么远,回来一趟都不容易。现在工作了,是时候离父母近一些了,对他们有个照应。
决定了!就去上海重新找工作,虽然对上海完全没有认知。
拖着行李箱走的那天下午,爷奶问我去哪儿,我说去上海找工作。他们很担心,毕竟一个人去没有任何关系的陌生城市。责问中带着些祈求,“你去那么远,又不认识人,干嘛?”
我没说别的,只是道别后拖着行李箱走了。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刚走没几步,天就下起了大雨,磅礴大雨。没一会儿,我从头到脚没有一点儿干的地方,就连行李箱里都是湿的。
那天,我走在被雨水打的噼里啪啦的乡村水泥路上,懒得再撑伞,对完全淋湿的自己说:“即使现在老天下刀子,我也要走。”
就这样,又一次因为自己的主动选择,来到了一个全新的城市---上海。
接下来是先找青旅住下,网上海投简历,满上海跑,去面试。终于,在青旅住了18天之后,顺利的拿到了3个offer。依旧,我选择了一家初创型公司。现已在这里工作了近两年的时间。
(三) 选择转岗产品
进入初创型公司,从最开始的地推人员,到去服务站做快送小哥,再到基层管理岗,最后调到公司总部做装备后勤工作。这一路有幸运,也有小小的不顺。
在总部做了半年的装备后勤工作之后,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我认为装备工作前景不够开阔,因为其他绝大多数公司都不设有装备岗位。而我身处互联网公司,如果不能利用互联网平台,习得一门专业的互联网技能,多可惜。
今年4月初,萌生了公司内部转岗的想法。我很幸运,公司文化很好,允许员工内部转岗,鼓励员工不断学习进步,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再一次,我要做出主动选择,哪怕不成,我也要试试。我想去做产品工作,想做一名产品经理。理由同样简单,对于一家互联网公司来说,产品部门都是核心部门,是最能创造价值的部门。
于是开始做转岗计划,开始跟公司产品部门同事接触,请教产品的知识,自己买产品书籍来看。在过了一个月之后,5月中下旬,我跟我的直属领导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虽然经过一些努力之后,没有成功,因为跨度太大,又没有产品相关经验。但最后还是转到了运营岗位,离产品经理算是近了一步。
每次主动选择,心情都是复杂的。有激动,又有些害怕。它需要果断,需要勇气,更需要执行力。
下定决心的起初,内心会忐忑,不确定主动选择之后,到底是会变的更好还是会变得连原来都不如?一切未知。
当主动选择成真,总会对自己又佩服几分,自信心增强几分。“噢,我的天呐,我的生活轨道竟然凭借自己的力量改变了,这是真的么,我不是在做梦吧,有些不可思议!”“我做到了,我真的改变了,我在向着我想要去的方向又前进了一步!”
原来,自我选择是这样的,惊心与美妙并存。当我们想清楚要去哪儿,就去努力主动选择,去活成想活成的样子,相信自己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