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和一个朋友去越南旅行,在河内街头等公交车的时候突然想上厕所,可是周围没有公共厕所,于是我就跟朋友说问问对面的店铺有没有。朋友跟我说,肯定没有,就算有人家也不会给你上。我说,你怎么知道呢?于是我就跑去问了,没想到那家店的店员很友好,很爽快就让我们上了厕所。旅行结束之后我们谈起这件事情,那个朋友说这件事情给自己带来了一些触动,觉察到自己的封闭和负向思维模式,后来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她就做了一些改变,会先尝试,然后再下结论,很多时候,尝试的结果都是好的,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糟糕,也并不是自己想的那么不可能。
在咨询工作中,很多个案也会说,这件事情很难,我觉得不可能做到。我通常的回答是,如果你觉得很难,那就真的很难,如果你觉得不可能做到,那真的就会不可能做到。
这是因为:
当你在说这件事情很难的时候,你在潜意识里就已经给自己制造了重重困难,你给自己做了人设,设计自己是很难战胜困难的,所以,无论是针对事情本身还是针对你个人,都是很难的,你需要战胜事情的难,还要战胜自己的难,那就难上加难,面对这种难上加难,你就容易丧失行动力,你会想,那么难,那就算了吧,于是,你真的就会算了吧。你越是算了吧,事情越是难。于是“难”和“算了吧”就形成了一种循环,久而久之就变成一种模式,当这种模式深深地印在你的骨子里和血液里,你就很难再摆脱这种模式。
当你在说这件事情不可能做到的时候,你在潜意识里已经把可以做到的大门关闭,即便后面出现了可能的迹象,你也会拒绝这种可能,为这种可能寻找和制造借口,将其变成不可能。同上所述,当你封闭了“可能”这道大门,那么你也禁锢了你的行动力,“不可能”和“不行动”就形成一种循环,久而久之也会变成一种模式,当这种模式深深地印在你的骨子里和血液里,你也很难再摆脱这种模式。
这样的思维模式要深究下去,当然会跟我们的成长过程有很大关系,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本身就比较消极闭合的,习惯性打击孩子的,或者除父母之外的重要他人,比如老师,好朋友,小伙伴等身边的人都是这样的负向模式,那么我们就很容易被影响,理所当然地认为就是这样的。到长大之后如果遇到跟自己同样是负向模式的人,那么负向模式就会更加得以加强,如果遇到跟自己不一样模式的人,那么有可能会被触动,从而开始改变。
再继续深究,思维背后又是情感。负向思维背后是负向的情感,“不可能”,“你肯定做不到的”,“你没有那么好”,“别人不会喜欢你的”等这些否定,打击,评判都是由负向情感发出来的,负向情感的内在指向是无爱。因为内在没有爱,所以缺乏向上生长的积极性,只能蔫蔫的,没有生气的,自己没有得到爱,所以也没有爱给予别人。
找到原因之后又该如何做改变呢?从思维入手,打破固有的负向思维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平时交一些正向思维,愿意给予别人肯定和表扬的朋友,也会促进自己的进步。
还可以思考一下,在你想做的事情当中,有多少事情是真的不切实际,不可能实现的?有多少事情是自己有能力可以做到的?
你可以选择继续相信“很难”“不可能”,继续固步自封;你也可以选择“试试看”“或许有可能”,开始迈开第一步。
很多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当中的那么复杂和艰难,当你开始行动,很自觉就会把事情分割成一个个小事情,也会把一个看上去很大很远的目标细化成一个个很小很近的小目标,当你完成一个个小目标,那你离大目标就会越来越近,离“可能”就会越来越近,当你最后实现大目标,那么你会发现,原先你认为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每一个小小的“可能”的实现都是一次正向的刺激,这种正向刺激让我们一点一点地获得正向的能量,让我们越来越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