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看来实体形成的原因有四个: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也叫“四因说”。
四因说
质料因
一个实体,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就是质料因。比如,早期的自然哲学家,把水、火、土、气当作世界的本原,而水、火、土气可以看作是一种质料。质料其实就是组成事物的材料。再比如,一张桌子的质料因就是桌子的材料——木材。
形式因
形式因,就是事物被规定成了一个怎样的形式。比如,这张桌子长成桌子的模样,而在设计者那里对这个桌子的设计或者关于桌
子的规划与观念,就是形式。三001秦异
动力因
动力因,就是使实体成为实体的动力是什么,把桌子制造出的工匠就是动力因。
目的因
目的因,把“实体最终有什么用”当作实体的原因。比如这张桌子,最终就是为了供人吃饭或工作使用。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四因说”。不过亚里士多德又说,在人造物(如桌子)中,这四种原因是可以明显区分的;但在自然物中,这四种原因可归结为两个,即质料因和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都可以归为形式因。世界万物也都是质料和形式的统一。
亚里士多德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把事物运动的原因不归于事物本身,而归于事物的目的,也就是事物的形式。
这样一来,亚里士多德就逐渐构建出一个逐级上升的宇宙模型。
万事万物,首先是由质料组成的,低一级事物构成了高一级事物的质料,高一级事物相对于低一级事物来说就是形式。比如,房屋是组成街道的质料,街道是许多房屋组成后呈现的形式;而街道又是城市的质料,城市是许多街道组成后呈现的形式。
由此得出,世界是由低到高的质料与形式的动态阶梯模型所构成的。在最下端是纯质料,在最顶端是纯形式。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综合了德谟克利特和柏拉图的思想,一个是自然哲学的方式,一个是形而上学的方式。
但亚里士多德更偏向于柏拉图的观点,虽然亚里士多德把个别事物当作第一实体,但在个别事物的质料和形式这两个对立因素中,他把形式当作是第一性的。可见,亚里士多速还是倒向了柏拉图的立场。
那么,实体又是如何形成的?
潜能与现实
亚里士多德创立了“潜能与现实”的学说。
举个例子,木材在没有被做成桌子之前,只是一个潜在的桌子。:但在自当木材被工匠做成了桌子,具有了桌子的形式之后,便达到了一种动力因和现实的状态,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桌子。那么,木材变为桌子的过程,就是从潜能到现实的过程。
可以说潜能和现实是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存在状态。
亚里士多来德用从潜能到现实的转化过程,来说明实体的生成过程。任何事物,在成为自身之前,都处在一种潜在的状态。从潜能高一级事到现实的转化过程,亚里士多德称之为“运动”。
在《物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明确把运动形态分为六种:产生与消灭、从一种状态到比如,另一种状态的转变、增加与减少,还有位移。
这些运动的形态,都可以看作从潜能到现实的转化过程。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也讲到了运动的概念。比如恩培多克勒说到的“爱与恨”来推动质料四根的观点,那个时候的运动只是一种空间上的变化关系,聚、散、离、合。但亚里士多德讲到的运动,已经不仅仅是空间维度上的,还包含时间上的生长和发展。这种时间维度又逻辑地包含了空间的变化,因为任何运动都需要用时间先后来表述,同时运动本身、事物的生长也是一种空间关系的过程。比如一棵树从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从时间上来看,树在生长着,但同时在空间上来说,树也在不断长高和变粗,而长高和变粗就是空间上的变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亚里士多德的这种运动观的内涵,远远超过了机械论所理解的运动。因为机械论的观点,仅仅把运动理解为一种空间上的位移变化,而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运动,既包含了空间上机械论的位移,也包含了有机论意义上的生长。
对于潜能和现实,也要辩证地去理解。潜能和现实其实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事物都是朝着一个比自己更高的存在状态发展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同时也是一种更高级事物的潜能。反过来,任何一种潜能,对于比它低级的存在状态来说,又是一个现实。还是拿树的例子来说,一棵树是种子的现实,种子是树的潜在状态。而当把树木和森林放在一起对比的时候,树木又变成了森林的潜在状态,森林是万千个树木集结而成的现实存在了。
可以说,亚里士多德哲学解决了三个问题。
首先,什么是实体?实体就是一个既不述说别的主体,也不依附于别的主体的东西,是个别的事物。
第二,根据实体形成的原因,提出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第三,实体的生成过程是从潜能到现实的转化。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德莫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这两位哲学家完成了对古代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的总结,而到了亚里士多德这里,这两大哲学派别以一种妥协的方式聚合于实体哲学中。无论是德漠克利特的原子(这个原子可以理解为质料),还是柏拉图的理念(这个理念可理解为形式),这两者在亚里士多德这里都成为实体,只不过形式比质料更是实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