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忽然发现,我们讨论“拖延症”这个问题太有意思了,居然随着我们的讨论,牵扯出了这么多东西,并且覆盖面可以如此之广。
为了深入了解这个问题背后的底层逻辑,我还专门到图书馆查阅了相关资料。
同时,经过这几天的讨论,我还发现了我和我的朋友是两个非常适合研讨的对象。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两个人,正好一个经常拖延,偶尔自律;另一个经常自律,偶尔拖延。所以我们正好可以互相了解拖延者与自律者的成长经历与内心想法。
我是属于执行力强,自律性高,同时会给自己设置延迟满足的人。仿佛从小就是这样。剖析我小时候的经历发现,我好胜;完美主义,事情不做完不罢休;我喜欢同时做两件事,比如小时候经常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作业还完成得极佳(幸好那时候父母不管我,没有人制止我这一行为);我也不追求安静的环境来学习(现在很多家长都追求安静的环境给孩子学习,称是要专注,我并不认同这一点),因为不追求安静的环境,所以环境如何我几乎不关注;吃东西喜欢先吃不好吃的,然后慢慢享受好吃的;做暑假作业会全心全意花几天时间全部完成,然后尽情地玩(没有人要求我这样做,也没有人督促我)……
先做难完成的事情,再做容易的事情;先吃难吃的,再享受好吃的……这些都是延迟满足感。
可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会有自发的延迟满足感?为什么我会自己给自己做计划?是什么促成我有这样的驱动力?
是因为时间是我的,我要自己掌控自己的时间。我想玩,想没有顾忌地享受欢愉的时刻,如果要事没有完成,我心里会惦记着,会觉得自己很失败,会感觉不好,会没有价值感。对我来说,这是我追求价值感的方式。
同时,我不爱受束缚,我是非常追求自由的射手座。可是如果想要不受束缚,必须要自觉把事情做好,我明白这个道理。因此,我会努力在被催促,被责备之前,把事情完成。那如果被指责,被催促,我会怎么样呢?嗯,我会觉得自己失败,觉得自己不好,觉得自己不行。所以,这还是在追求价值感,是一种对自我权利、自我掌控感的追求。
那么,我是所有事情都自律吗?
并不是的,首先想到的就是我练习古筝并不自律。尽管我给自己做计划每天早上要早起来练习古筝,可是我没有实现过。哪怕我做到了早起,最后我还是宁愿选择看书,也没有练习古筝(通常只有我心情不佳时,我会去弹古筝,或许古筝是我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
为什么我在古筝这件事情上不自律呢?
我思考了下,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来畏难,因为古筝弹奏对我来说比其它的事情都要难,这是挑战自我的事情;二来我不是从事这个行业,古筝只是兴趣,就算弹不好也不会对我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什么的影响;三来这件事没有给我带来太多安全感或者价值感的感受,所以跟别的事情相比,它就被滞后了。
所以,提到自律,我们当然都明白字面意思是什么,可是却不会有多少人能联想到自律的背后涵盖的内容,更不会上升到价值感与安全感。
我不确定我的思考是否正确,但是,无关乎答案正确与否,我们要追求的是思考的过程。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里提到:拖延是缺乏爱的退化行为,有这种行为出现时,是在追求安全感,而停留在舒适区,可以得到即时满足,获得安全感的感受。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最底下的是与安全相关的追求,继而是价值。那反过来说,是否我得到老师与同学的足够关注与重视(感谢小学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邓伟芳老师,是她改变了我的人生路径),因此在某些方面,我开始追求价值感,因此自律性更强?
但这并不代表我安全感充足,这个还是要因事而论,因阶段而论。我承认在某些方面我的安全感是严重缺乏的(不在此问题的讨论范畴)。
所以,我想,解决拖延症的本质是解决自律问题,同时又以价值感与安全感为基础。
提到拖延症,大多数书籍说的都是技巧层面,甚少分析到实质。斯科特.派克显然在这方面更有见地。而自律的概念与原则,也比我原有理解的更深层。
中午,我们讨论到驱动力的问题,即:是什么动力引起的自律?以上所说的一切,最原始的动力是什么?
正好,斯科特.派克有提到这点。
我做了以下这个梳理:
我从未见有一本书这样清楚地阐释“自律”。并且我发现,当我能够把这4个原则融会贯通之后,其实很多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不仅仅是拖延症。
让我来解释一下这4个原则吧。
1、延迟满足感,即不追求即时满足,愿意为了长远目标,放弃即时满足,追求长远的、更大的满足感。我们即时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其实就意味着推迟满足感。
2、承担责任,即愿意承认:这是我的问题。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内归因”,内归因有助于解决问题。承担“放弃取胜”这一痛苦也属于承担责任的范畴。
3、忠于事实,即关注当下,客观描述事实,面对痛苦,不逃避,并实时修订自己的人生地图,更新迭代信息并成为知识。
4、保持平衡。这是以上3个原则的连接线,即对自我进行弹性约束,适时学会放弃。关于这一点,我用书上的一句话来解释。
以追求诚实为己任,也需要隐瞒部分事实和真相;既要承担责任,也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既要学会推迟满足感,先苦后甜,把目光放远,同时也要尽可能过好当前的生活,让人生的快乐多于痛苦。
最后,别忘记了,自律的原动力是爱,感受到爱,并爱自己。爱是什么呢?能够助力成长的,才能称之为爱。自己爱自己,也是爱。
而爱带来的感受,则是安全感与价值感。
因此,运用成甲的思维模型,我梳理出解决拖延症的四个层面:
经验技巧:做计划、及时行动
方法流程:时间管理
学科原理:自律
哲学视角:安全感、价值感
我惊喜地发现,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平时提到的中年危机、家庭教育、自己不擅长的事情、甚至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等等,都有了思考方向,并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行解决。
我们还兴奋地发现,我们讨论了这么多,最终又回到了起点,也就是我们第一天探讨的:我们为什么要抱团学习?
以上,是今天的总结。不代表正确,但是这个思考与梳理的过程,让我兴奋,让我的收获不是一般的多,这也许只有我本人才能感受到吧。嘿嘿~
最后,我要给我们鼓掌表扬一下。因为可以各种事情最后都讨论到一个点上,仅通过少数的临界知识即可进行解决,这样融会贯通的能力不是人人都有的哦。而我们能够把不同的事情绕到同一个临界知识,这是我们的进步。
当然,目前的探讨我自知还是不够的,期待我们进一步的收获,也有可能会对前面的内容进行推翻,因为我们要不断修订自己的地图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