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用树皮、青花瓷、青砖、旧木、竹子、瓦片等盖成的四层庭院叫“半山艺术空间”:半,因地处半坡遗址区,山,因此处可远眺南山,是为“半山”。
建成一年有余的半山艺术空间,不论内外,既没有炫目的设计,也没有炫酷的材料,却吸引诸多建筑家、设计师、艺术名流竞相做客。
在这里,远眺有山,俯瞰有水,池中鳞光闪闪,院内竹树花草,可独饮清茶,亦可手沁书香。
仅仅两年前,这里还只是一栋无人问津的荒废建筑。据半山艺术空间的设计师孟小梦介绍,“外地一家企业原本想做产品展厅,可是展厅盖好了又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来,这个建筑也闲置了下来。”
但建筑前的一颗百年老槐引起了烧了十余年陶瓷、年过六旬的张锐老师的注意。这颗国槐姿态伸展,郁郁葱葱,像一个人张开双臂,要来拥抱久别的朋友。正是这份和国槐这份莫名的心灵契合,促使张锐决定改造这个2500余平米、两年都无人问津的废弃建筑!
“可是这么大的面积,如何改造,改造之后做什么?!”孟小梦说,张老师的脾气,大家都知道,认准的事情谁也改不了。
“建筑区域内有一颗树龄约20年的椿树,我们保留原来建筑的u型样式,让椿树能自由生长,再配以大片爬山虎,让它们成为院内一道景致。”
同时,将楼前一百多平米的院子改造成水景,与建筑平行,让鱼儿在水中欢跃,爬墙虎伴着椿树、顺着青砖伸向远方。
在设计之初,各个楼层留足植物的空间,它们生长的痕迹与砖墙融在一起,焕发出的生命力,时时给人带来惊喜。
外力面采用具有生命感的软木树皮。“选用树皮一开始受到了质疑,认为树皮的腐蚀性差。我们寻找了很多不同肌理、不同类型的树皮,对比之后将可做外力面的树皮拿到厂家做压平处理,将纹理粗的树皮用到空间里做装饰。”
事实证明,树皮的耐腐蚀性高于木头,和青砖的搭配更是受到了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
正门雕刻有“百家姓”,张锐希望把“半山”打造成一个文化交流、共享合作、开放平等的空间,不论你姓什么,不论你是谁。
“我们买了一台雕刻机,干了整一个月,门才雕好,之后那台机器再也没有用过。张老师就是这样,爱好的事情不计成本。”
一楼是陶瓷展厅,所有的产品皆为原创。
陶瓷烧制的盘子,照亮了去楼上的路。
二楼是由竹子、陶瓷和原创实木家具组成的“禅茶文化空间”,可容纳80人进行禅茶品饮交流活动。
茶室的两侧摆放了800余个形态各异的陶瓷艺术品。
陶瓷、茶器与窗外的椿树互成风景。
用树皮做吊顶,配以萤火虫灯,摩登个性的三楼影音会议厅是给年轻人的空间。
四楼是半山书院,大多来半山的人最喜欢的地方就是书院,其实这里原是三楼楼顶。
这是原本的样子,建筑的“反梁”和耸立的墙面相对。
依据那堵墙面,搭建了客房和茶室。
站在茶室的角度看对面,由于有反梁,如加盖建筑必须要垫高。“‘建一个带有殿堂感建筑’的念头蹦到了脑海里,我和张老师不谋而合。”
经过无数次爬高摸低,和工人们的反复沟通,甚至返工、返修,半山书院终于建成了。
有瓮相迎、有竹相依、有书相伴,令来者无一不流连忘返。
秀气的窗格拼接在一起,成了一面墙,夜晚,让古朴优雅的书院平添一丝妩媚。
书院落成后,张锐的朋友们都来了,文化活动一场接着一场。
书法家陈建贡和建筑家刘克诚的对话“汉简之美”令人如痴如醉。
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秦腔表演艺术家齐爱云,与女作家流云一起共话红楼梦。
播音艺术家海茵和包志坚在“半山诗会”上,朗诵的《送你一个长安》,送出了历史的辉煌,送出了今日的灿烂。
中日恢复邦交后第一个来中国讲解茶道、日本殿堂级茶道家佃一可先生,分享“唐煮宋点”。
定期举行的香道、茶道和花道的专题讲座,不断地传递着美丽和优雅。
这里是文化、艺术、思想的聚集地,有挥斥方遒,也有对酒当歌,能热烈似火,亦能安静如水。
沐着暖阳,拾阶而上,天光云影之间,只闻花香,不谈悲喜。
不过,有了艺术空间之后,半生都在逐梦的张锐比之前更忙了,要打理空间,组织活动,接待宾朋,自己的爱好又一个也不曾舍弃。
张锐爱茶,经常邀三五好友,“夜寒坐小室中,拥炉闲话”。
张锐爱器,烧制陶瓷十余年,依然痴心不改。一颗文心,总能使日常的器皿,生发出艺术之光。
最爱摆弄花花草草,连菖蒲、黑松、兰花都成了他的知心朋友。“植物养到最后,你会发现没有所谓好养、难养之分,关键看是否养在了自己的心里。”
这间二楼面朝南的房子,是张锐最喜欢待的地方,因为和那颗百年国槐最接近。每天闲来无事他都要和大树两两相望,说说只属于他们之间的悄悄话。
半山艺术空间
地址:西安市半坡国际艺术区C1-22
面积:2500平米
设计师:孟小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