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龙
今天谈谈《童年的秘密》这本书。
《童年的秘密》是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的扛鼎之作。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和方法,主要体现在这本书里。
我在多年前就读过这本书,现在已经是第三次重读了。
这本书颠覆了我对儿童教育的很多认知,所以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
要了解蒙台梭利的教育法,先了解一下蒙台梭利其人。
01 蒙台梭利人物生平
玛利娅·蒙特梭利(又译蒙台梭利)博士是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1870年8月31日出生在意大利安科纳地区的基亚拉瓦莱(Chiaravalle)小镇。
她被公认为二十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所创立的、独特的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特点在于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她为此从事了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验与研究;她的教学方法从智力训练、感觉训练到运动训练,从尊重自由到建立意志,从平民教育到贵族教育,为西方工业化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几代优秀的人才基础。《西方教育史》称她是二十世纪赢得欧洲和世界承认的最伟大的科学与进步的教育家。(百度百科)
02 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巨大差别
我感觉到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和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差别是巨大的,甚至几乎是相反的。
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都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都是把大人建立起来的一套价值体系,道德体系,知识体系一股脑的灌输给儿童,把儿童完全当成一张白纸去描绘的。而且大多数时候还不允许他们去反对和质疑。
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却与此完全相反。她认为成年人的这种做法是应该受到控诉的。认为成年人完全不了解儿童。成年人应该先学会研究和了解儿童,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儿童是成年人的老师。儿童天生就有学习能力,在精神上天生也是自足的,成人不需要向他们传授什么东西,只需提供一个可靠的环境就可以了。
我先指出这个差别。再来谈谈一点我的认识。
我觉得蒙台梭利的教导中,对我最有用的两个概念是精神胚胎和敏感期。
03 精神胚胎
精神胚胎是蒙台梭利首创的提法,我认为也是她教育理念的理论基础的核心。
什么是精神胚胎呢?蒙台梭利在书中并没有给出一个非常明确和直观的定义,她是通过一系列描述的方式进行说明的。她提到了实体化这个概念,就是精神的实体化,但我觉得这种提法反而把精神胚胎搞复杂了。
从生物学上的胚胎来对比理解精神胚胎,应该更好理解一些。我们知道,来自父母的受精卵,在母亲的子宫内形成胚胎,之后胚胎就在子宫这个安全温暖的环境中,按照它本身的规律,进行生长发育。母体提供了必要的养分。但除此之外,并不需要提供更多。(当然,我们现代所说的胎教,不在此讨论之列。)
胚胎有三个核心的特点:
1. 它自己就能生长。在成长上,它是自足的,自主的。有它自己内在的生长规律。
2. 它还比较弱小,所以需要一个温暖安全可靠的环境。
3. 它仅需要一点原始的养分,除此之外,并不需要更多。
如果把上面的胚胎换成精神胚胎,这三点也是完全成立的。也就说,孩子在精神上是自足的,自主的,能够完全自己自由的成长。但他在精神上也仍然比较弱小,需要有一个温暖安全的环境。孩子在精神上并不是一张白纸,并不需要各种成人已有的价值观和成型的材料进行灌输。
要接受蒙台梭利教育法,首先就需要理解关于精神胚胎的概念。由于西方近现代以来,关于自由平等理念盛行,也尊重孩子的独立性,所以这个观念就相对容易在西方接受,蒙台梭利法得以在西方流行,也是有这个文化基础。
但在东方国家,尤其中国,是习惯了权威和权力意志的,一切都是家长,老师说了算。要转变到站在儿童的角度,承认儿童实际上是父母的老师,这个观念意识还是一时难以改变,所以推广起来就相对困难。
04 儿童敏感期
儿童敏感期也是这本书中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蒙台梭利特别重视研究和了解儿童。儿童敏感期就是她的一个重要研究成果。当然,敏感期这个概念并不是她首创,而是来自于荷兰一个昆虫学家。昆虫会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几个发育过程,每个时期在形态以及内在发育方式上是完全不同的。蒙台梭利把敏感期这个概念借用到儿童的成长发展中,指出儿童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内在发展和对外在事物不同的敏感。在这段时期,孩子对某项事物表示出特殊的持续的兴趣,但一旦过了这个时期,兴趣就会减退。例如语言敏感期,孩子从呀呀学语,到清晰的叫出爸爸妈妈,再说出简单的词语,再说出完整的句子,然后通常在三岁之左右就能完全掌握母语,中间经历的过程非常神奇。但成人要想掌握一门外语就非常困难。孩子在三岁之前,如果语言能力受到阻碍,也会出现很大问题。这就是孩子对语言的敏感性。
另外孩子还有阅读敏感期,感官敏感期,空间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等等,到现在已经发现了多达几十种敏感期。
了解了敏感区,就可以在特定的时期对孩子给予引导,对孩子发展这项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认识孩子敏感区,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例如秩序敏感期。孩子有时候很爱哭闹,大人呢就去哄她,怎么哄也哄不好。但实际上可能仅仅是因为某样东西摆错了位置,破坏了孩子的秩序感,但大人对此浑然不觉。
再比如有些孩子到了很大的年纪还爱咬手指。实际上就是因为在他年幼的时候,父母阻止他这样做,造成他的感官敏感期发展受阻。
因此,父母在发现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的时候,不应该简单的去打断和干涉,如果发现是敏感期问题,就应该让他孩子安然度过。
所以敏感期是这样重要的一个概念,可以让父母更好的了解到孩子,从而纠正自己过去一些不正当的养育观念和行为。
关于敏感期问题,我在前面的《女儿爱上打屁股·孩子敏感期问题》一文中也有详细介绍,当然大家也可以多多看看《儿童的秘密》这本书。
05 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
蒙台梭利在这本书中将她的教育方法归结于三点:一个温暖和可靠的外部环境,内心平静的老师和父母,合适的教具。
其实在我看来,做到这三点其实是很难的。因为这对老师和父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做到真正的内心平静,实际上需要他修炼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达到。
蒙台梭利主张尽可能去发展孩子的内在天性,而不是施加太多的外部干涉。在她看来,鼓励和批评都是不可取的。批评固然不好,但为什么不应该鼓励呢?因为这同样会增强孩子依赖于外在的评价。但其实,孩子应该对自己感到完全自信,应该发展孩子真正的来自内在的自信。
蒙台梭利提供的教具也是启发和引导式的,由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去发展他们的天性,养成他们的好的习惯,并形成自律。
06 实际应用中的思考
某种程度上,蒙台梭利的教育法,很像中国老子无为的思想。大人尽可能少的加以干涉和干预,尊重儿童自己内在的成长规律。
与其说是在教育儿童,不如说是父母自己的教育。我感觉到,要成功的应用蒙台梭利教育法,父母和老师必须成长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我对蒙台梭利的教育法当然很赞赏,但对它在中国的实际应用并不表示乐观。我注意到国内也开了一些号称蒙台梭利教育的幼儿园,但据我了解,有些只是徒有其名,只是引入了一些教具,而这点恰恰是最不重要的。蒙台梭利教育的真正核心在于有称职的老师和父母,他们必须完全领会了蒙台教育法的精神内核,并且自已经修炼到了内心平静的很高精神层次。实际中,这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所以我自己没有盲目的让孩子去报这样的学校。我也不是把蒙台梭利教育法全盘拿过来使用。在实际中,我会应用蒙台梭利的一些精神内核,例如精神胚胎和敏感期。在应用精神胚胎时,我学会了,无论是陪孩子阅读,还是在引导她思考,还是纠正她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尽可能采用引导和启发孩子的方式,尽可能预先承认孩子自己有这方面的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父母两个人意见不一致,也会带来很大的问题。例如我妻子就对蒙台梭利这套教育法不感兴趣,尽管我多次向她推荐。她在观念上其实很难转变过来。她甚至指出了她的同事的一个失败案例。她同事的女儿送到美国上幼儿园最后一年,就是这种自由自在的个性发展的方式。但回到中国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很难适应。所以在具体应用上,需要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这种差异以及中国教育体制的现状。
我自己认为,让孩子适应内在的发展,以及适当的管教,两者是应该结合进行的。一个人固然会有内在的好的一方面,如积极,安静,自尊,实际上也会有内在的不好的一方面,如懒惰,拖延,攀比。精神胚胎应该同时包含这两方面。好的方面,我们固然可以让孩子自由自在的发展,但对不好的方面,我们仍然要教会孩子如何去克制。当然,对这个也会有好的办法,以一种合作的态度和尊重的精神进行,关于这点,我会在接下来的《正面管教》这本书中谈到。
另外,世界是复杂的。不可能随时处于一个温暖可靠的环境中。我们仍然需要教会孩子如何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教会他们一些必要的能力和技巧。关于这点,卢梭在《爱弥尔》中已经多处指出了。
所以我自己觉得,对于教育法,我们可以取各种方法之长。对某种方法,没有必要全盘接受,也没有必要全盘否定。尤其要注意到,要结合父母自己实际情况和自己国家的文化和教育现状,采用务实的态度,而不是理想化行之。
2018/4/10,北京。
注:《陪伴》是一个亲子教育和家庭教育系列文集,也是一部孩子陪伴散文随笔集。
从来没有一本书,既是孩子的成长记录集,又是父母的自我成长集;既是亲子互动集,又是教育理念和方法集;既是一个家庭的镜子,也是天下家庭的镜子;既是一个女儿的童心,也是一个父亲的拳拳之心;既是一部岁月的留痕,也是一部未来的期许。----这就是《陪伴》,一本你从未见过的书,一本值得你用心品味的书。
本书将持续更新。欢迎在简书关注我。点击下面的“喜欢❤”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和鼓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