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刚毕业的大学生,去新单位报道前,家人会提醒“要有眼色,多做点事不吃亏”?
有多少人,老老实实地照做了?
又有多少人,照做之后越发委屈:为什么我做了那么多,领导还是不满意?
因为多≠好!
1.思前想后
现在的新员工,一个比一个聪明,刚入职就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卖力工作,一副任劳任怨、积极进取的样子。领导交代的工作,前一秒答应,后一秒便恨不得踩着风火轮去办好。
但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先别急着做事,最好先将领导的要求问清楚。
“这份稿子什么时候交?”
“上个月的报表周三之前整理出来可以吗?”
“跟甲方对接时,我们需要准备哪些资料?”
“电视台来录节目的稿子,大致从这几个方面写可以吗……”
事前问得越清楚详细,事中做得越高效得体,事后越省得麻烦不断。
我刚入职时,就曾因为没正确理解到领导的意思,费了好大力气写的材料被全盘推翻,最后只得加班加点全部重写。
而在做时间跨度较长的项目时,不管领导问不问,都要积极主动地及时汇报工作进度。很多人可能觉得,等全部做完了再去做总结汇报,其实这是个误区。
让上级随时了解自己的工作进度,不仅可以避免“跑偏”,还能体现出下属的敬业和专业。
前段时间单位里做了一个大项目,需要机关部室与基层单位协作。每天,都要通过微信群、邮件等方式,及时通报和反馈。
这样,高层领导可以掌控全局,机关部室可以督促基层,基层落后单位也好及时追赶,不做“吊车尾”。
越是层级多、员工多的单位,越要注重上下级的联络配合。事实证明,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通报督办,这次声势浩大的项目才得以如期顺利完成。
2.精雕细琢
一个快要被说滥了的概念:5W1H——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为什么?怎么做?
(1)Why——为什么干这件事?(目的);
(2)What——怎么回事?(对象);
(3)Where——在哪里执行?(地点);
(4)When——什么时间执行?什么时间完成?(时间);
(5)Who——由谁来做?(人员);
(6)How——怎么做?(方法)。
前5个问题,都是在事前明确过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临门一脚,便是“怎么做”了。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很多人,尤其是新员工,面临较为复杂的工作时,往往会一团乱麻毫无头绪。其实只要事前工作准备都做好了,那么之后的许多事,就可以顺势而为。
前段时间电视台来录节目,领导给了我一份稿子,只说了一句话,“把这些内容熟悉一下,你去吧!”
我也是第一次接触,只能请教有经验的同事,并做了一次梳理。
(1)Why——目的:宣传推广新业务;
(2)What——对象:相应的客户群体;
(3)Where——地点:机关办公楼大厅;
(4)When——时间:下周二;
(5)Who——人员:我,电台工作人员;
(6)How——步骤:①熟悉话术;②找文印室将话术以竖版放大并打印出来;③练习语速、语调;④准备服装;⑤录制前化淡妆;⑥彩排;⑦正式录制。
最后的录制很顺利,我也成功地给日后的工作埋下了伏笔。这不,昨天领导又发话了,下周还要录一期,不过这次得我自己准备稿子了。压力有点大啊!
3.轻重缓急
有的新员工是主动表现,有的年轻人却是不得不大包大揽。
新入职的大学生,手脚勤快又头脑灵活,关键是脾气好胆子小啊!所以不少单位,都有前辈推诿工作、转交给新人的现象;再不然,就是领导说什么都接着,反正你年轻、你单身、你没家庭负担,加班也没关系嘛!
不用好奇,我自己就是这样过来的,所以我都知道。大boss听说我在加班,还特意鼓励我,“年轻人吃亏就是占便宜”。
有时事情实在太多,但又不能不做好,毕竟是领导亲自交待的,我也不想被领导觉得没能力啊!
进入3季度后,各项工作接踵而来,往往是手头的事还没做完,又有新情况新任务。
回家后,刚把演讲比赛的稿子拿出来背,领导打电话说,“等下给你发几张照片,做个H5!”
正在整理基层上报的数据,其他部门的同事来求助,“帮我们这次的活动做一期公众号吧?”
才主持完一场活动,照例要做H5时,省公司的人通知说,“你进决赛了,定在下周,好好准备一下!”
怎么办呢?
演讲比赛还有几天,做H5当然要紧些,所以先弄好这个,等领导说OK了,再告诉她,“那我去背演讲稿了”。
基层还等着数据反馈和再分配,便只能委屈同事先等等了;等整理好了,立马帮他更新公众号,连他自己都不好意思,“我怎么每次都在你最忙的时候骚扰你呢?”
打铁要趁热,及时做好活动反馈,领导也需要再向上汇报啊;等最要紧的事搞定了,再开始专心准备比赛。
新人最忌毫无责任心,推诿工作;但也要量力而行,以免手忙脚乱、吃力不讨好。
初入职场,有许多规则、门道不为新人所知,难免掉坑。但不断摸索、试错、成长直至成功,是每个职场小白的必经之路。
当你觉得自己付出得不到回报,做了不少事却不得上司器重时,不妨审视自身,思考一下,是不是自己哪里出了问题?
做得多不见得就是好事,想要脱颖而出,一定要目标明确、方法得当、井然有序。祝君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