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男生的逻辑思维就是比较强。”
不知道是第几次听到这样的断言,每一次都想反驳,每一次又欲言又止。
将焦糖乌龙奶茶里的黑珍珠吸起,一边点头示意,一边在心里想:“You know nothing, Jon Snow.”
对立成因
某项因果关系时,同样的结果,除了原本推测的成因,往往还有其他不同的可能性。这些不同的解读方式,就称为对立成因。
定义很抽象,直接上例子。
在少爷的博客里,贴出过这样的一则案例。
新闻里常常报道学生因感情问题跳楼自杀,旁人往往感慨,“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比较差,一点小事就寻死寻活的......你看年纪大一点的人,就很少会这样。”
语毕。周帅笑驳:“你讲反了,才不是青少年心理素质差,而是那些情绪特别脆弱的,动辄寻死寻寻活,压根没有机会活到老年啊!”
你看看,一件事物的背后,隐藏着极其多样的原因。而归因,是门技巧活。
又比如,有报道称,大人不要轻易打骂小孩,容易把小孩打笨。
到底是因为大人的打骂小孩才变笨呢?抑或小孩笨拙才被大人打骂?
有研究发现,女生40岁以后怀孕比较容易成为百岁老人。
40岁能够正常生育的女生身体原本就足够健康,哪怕不怀孕这样素质的身体也是有可能成为百岁老人的好吗?
无/有生命的世界
若是大致的划分,我们生活的世界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系统。
一是无生命的世界。对未来的期望/预测/信念不会作为因变量重新反馈回到系统本身。
如气象台预报这段时间会有暴雨、脱手的气球一直在往高空上飞、远处的声音不断传播过来等等。
在这个系统里,你对着它喊话,它静若止水。
二是有生命的世界。未来的期望/预测/信念作为内生变量,重新反馈回到系统本身。
最经典的莫过于金融市场里所谓的牛市或者熊市。当你认为当下行情正火,正属牛市,那么你会将此作为你的行动依据,不断的择机进场,从而进一步助推了当下的行情,而一路上扬的K线图又会反过来证实的你想法,继续满融满仓一把哈梭。
经典的索罗斯反身性理论也是如此,参与者的意识决定了未来的走向,而未来的走向会影响个体的当前决策。任何时候的市场,都是一个由散户、机构、银行、国家的想法和决策所组成的大杂烩。
罗森塔尔效应
196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
实验团队挑选了两位全校“最优秀”的老师,并让他们去给两个全校“最优秀”的班级上课。一年以后,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果然是全校最优秀的。而这时,校长告知了众人真相,其实那最优秀的两个老师和最优秀的两个班级,不过是随机挑选的结果。
可是,最后这两个班级的确是全校最优秀的啊?
罗森塔尔解释,当老师和学生都认为是自己是真的“最优秀”的时候,每当自己遇到困难,他们会更积极地去想办法;每当他人遇到挫折,彼此会更乐观地去给鼓励。
他人的期望是可以影响甚至改变现实的。
类似的说法,还有自证预言。说的是我们自己的信念会加强我们的行为,而行为又会反过来增强我们的信念,从而构成一个正反馈,循环往复,以至于在不经意间使我们的预言最后真的成为了现实。
说在最后
对复杂事物的简单归因所带来的几乎是必然错误的结论。借助上面三个分析工具,我们重新看看这个结论:“看看,男生的逻辑思维就是比较强。”
对立成因 —— 男生在逻辑比较强的游戏表现较优?是说明男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呢?还是他们就简单纯粹的贪玩以至于练习得比较勤罢了;
无/有生命的世界 —— 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变量有意识,系统也有意识。男生的逻辑强是变量,社会普遍认知男生的逻辑强也是变量。
罗森塔尔效应 —— 很有可能,不是他/她优秀,你才说他/她优秀;而是你说他/她优秀,他/她才优秀。社会的普遍认知迭代到性别的个体认识上去,形成了一个自我增强回路。
一个问题,由点及线,扯出一大片,这样才有利于打造自己的认知体系。
#一个观点,一定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