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
“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
“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在儿子上小学的第1天,我与他分享了“每天四问”。告诉他“每天四问”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每天做人做事的警钟。
儿子常常问我第四问的“道德”是什么?我告诉他:“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等你慢慢长大了,你就能找到答案了。比如懂得付出,懂得关心他人,总之让自己努力成为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
2016年的秋天,儿子读五年级时的一堂数学课上,老师在课堂上奖励给他一碗热乎乎的亲自烹饪的水饺。老师说那是因为他前一天晚上看我的朋友圈,看到了孩子与90岁房东老奶奶这五年的故事被感动了。他欣赏孩子的善良。
那是2011年的春天,我们在儿子就读的实验幼儿园旁租了套房子,第一次与房东老奶奶打交道,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老奶奶与一个患病的儿子相依为命,俩母子生活很不容易,我在心里面告诉我自己,一定要为奶奶做点什么?
有一个周末,太太煮了一碗肉丸汤端去给奶奶尝尝,当我们进门看到她老人家的一瞬间,我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奶奶90岁了,背已经驼成接近90度。她行动又不太方便,行走时要靠一条绑绳的塑料凳子来挪步。她老人家正在用劲地擀饺子皮,虽然天气不怎么炎热,但是奶奶已经满头大汗,外套已脱了下来搭在那条绑绳的塑料凳子上,她身上那件市面上已很少再能见到的白色的的确良衬衣也湿透了。她包好的铰子整整齐齐地排了一菜板。
或许是投缘,奶奶停下了手中的活,和我们聊了起来,聊她老伴还健在的时候她们的幸福生活,聊她的孩子、孙子……当她聊到开心事时,她脸上会露出笑容,有时还会像小孩一样发出咯咯的笑声。当她聊到伤心事时,她会一直叹气,有时还会发出呜呜的哭声。
6岁的儿子凑到我的耳根问我:“老爸,奶奶为什么时哭时笑?”
2012的夏天,儿子幼儿园毕业了,我们的新房也装修好了。有点不舍地离开了那个出租屋。往后的日子里,当我想起老奶奶,周末时光我就会带上儿子去看望她。每次同样津津有味地听着奶奶讲着差不多的故事,每次儿子也同样会凑到我的耳根问我:“老爸,奶奶为什么时哭时笑?”
2016年夏天的暑假,有一个周末我和儿子去看望奶奶。很凑巧,95岁的奶奶又在擀饺子皮。看到我们,她又停下了手中的活,和我们聊了起来。11岁的儿子这次和往常很不一样,他始终没有起来在阳台上走来走去,坐着的凳子也再没有发出吱吱的声响。他听得很入神,偶尔和奶奶聊上几句,中间还帮奶奶倒水。从他的坐姿、神态看出,那天他找到了些许“道德”的答案。
善良只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吗?不,它更应该是一种能力。而且这种能力需要通过反复地践行练习,或许是三年,或许是十年,或许是一辈子。
太太从事慈济志工好些年了,她常常带着儿子一起去做居家关怀。关心那些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给他们送爱心干粮,帮他们洗澡、给他们喂饭等。每次回来后儿子总会与我分享他的所见所想。
其实,我们只要稍微留意一下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就会发现原来真的有很多人需要帮助!就像从2011年到2018年,奶奶从90岁到97岁,每一次听着奶奶的故事,感受她的哭,感受她的笑,那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相信一个善良、有爱心的孩子,他会回报父母,会关心他人,会对社会有贡献!